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國學文化>

何茲全簡介作文

國學文化 閲讀(3.05W)

  生平簡介

何茲全簡介

何茲全,1911年9月7日生,山東菏澤人。1935年在北平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霍普金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范文瀾着《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

何茲全先生主要致力於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説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莊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户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係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説的主張。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年)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都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説、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説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説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代表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中國文化六講》、《三國史》等。

作為訪問學者,何茲全先生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何茲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2月15日20時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歲。

  學術著述

  一、著作

《秦漢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

《魏晉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三國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古代社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愛國一書生:八十五自述》,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三論一談:何茲全、郭良玉伉儷白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鷺江出版社,2003年7月

《中國文化六講》,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何茲全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社會史研究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年

 二、論文

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中國經濟》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食貨》半月刊創刊號,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天津《益世報-食貨週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晉南朝的兵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6年08期)

從城鄉關係看兩漢和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變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8年02期)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國歷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年04期)

官渡之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4年01期)

漢魏之際的社會經濟變化(《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04期)

漢魏之際封建説(《歷史研究》1979年11期)

讀《宋書·恩幸傳序》書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佛教經律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6期)

論述歷史上民族關係時不可忽略的一面(《歷史教學》1983年06期)

關於古代史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84年01期)

秦漢地主與魏晉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眾人和庶民(《史學月刊》1985年01期)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本義(《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01期)

戰國時期“貴”的沒落和“賢”的升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研究中國歷史要重視方法,要突破、創新(《文史哲》1987年01期)

周秦史二、三事(《史學史研究》1989年01期)

先秦史筆談(二)——西周春秋的國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和國人(《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和特點(《國家圖書館學刊》1992年02期)

邊疆·史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中國社會發展史中的元代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

中國的早期文明和國家的起源(《中國史研究》1995年02期)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民生主義的真諦(《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中國的城市復興與文藝復興(《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國社會形態演變——從三權鼎立走向專制(《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4期)

由野蠻到文明,由廝殺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中國古代社會形態演變過程中三個關鍵性時代(《歷史研究》2000年02期)

傅斯年的史學思想和史學着作(《歷史研究》2000年04期)

戰國秦漢商品經濟及其與社會生產、社會結構變遷的關係(《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02期)

戰國秦漢時代的交換經濟和自然經濟,自由民小農和依附性佃農(《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3期)

研究人類社會形態、結構及其發展規律是社會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九十自我學術評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客觀的歷史與主觀的歷史學(北京日報》2001年8月20日)

我所認識到的唯物史觀和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聯繫(《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01期)

我所經歷的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漢魏之際人身依附關係向隸屬關係的轉化(《河北學刊》2003年06期)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讀《史記》札記(《人民日報》2003年7月29日;《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02期)

對社會史幾個爭議問題的看法(《北京日報》2006年12月18日)

中國文化生命力之我見(《北京日報》2007年5月21日)

  三、書評

鄭天挺師的為人和學問——讀《及時學人談叢》(《光明日報》2003年4月10日)

讀週一良教授《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書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四、序跋

《歷代名師》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三國史》自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中國古今人物異稱大辭典》序(《運城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史學史研究》2001年02期)

《宋代寺院經濟研究》序(《學術界》2003年06期)

寓作於注的大作——陳連慶《〈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01期)

  五、隨筆

三十年代的回憶(《史學史研究》1992年03期)

閒話讀書(《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02期)

我的大學生生活(《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3期)

治學雜談(《前線》1999年07期)

香谷老師的教誨(《前線》2000年02期)

談談“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報》2003年11月24日)

  六、訪談

“辯證法是我觀察歷史的主要方法”——訪何茲全教授(《歷史教學問題》2002年01期)

懷念師生深情憂心國家大事——由一天日記引出的(《學術界》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