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國學文化>

李誠簡介作文

國學文化 閲讀(2.7W)

李誠,原名澤宗,字敬夫,1906年7月23日生於安徽池州石台縣佔大鎮南源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幼年時就喜愛讀書,隨清末舉人王朝忠讀《四書》、《五經》及唐宋八大家古文,常能過目不忘,在當地有神童之譽。

李誠簡介

1924年經王朝忠舉薦,受業於桐城派學者姚永樸執掌的秋浦周氏宏毅學舍。桐城派,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四祖,安徽桐城為中心,是有清一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並以分支形成陽湖派。“儒學五子”(孔子、孟子、朱子朱熹、陽明子王守仁、曾子曾國藩)之一的曾國藩,即是繼承於桐城派,然後開創了湘鄉派。李誠紮實的古典文學功底,得到姚永樸的賞識。

1926年考入南京國專,畢業後經過姚永樸推薦,投身桐城派馬其昶門下。馬其昶字通伯,是散文大家,桐城派後期代表人物,曾在京師大學堂教學,因編纂《清史稿》而馳名天下。馬看了李誠的文章大加讚賞,此後李誠隨馬數年,得之真傳。因此,後來有人稱李誠是桐城派最末一位名家。他本人也常説:“吾雖非桐城人,但出自桐城門下,終生受益匪淺,可謂半個桐城人。”至1949年,先後在桐城馬家雙桂樓私塾、郎溪中學、蕪湖高商、巢縣黃麓師範、阜陽中學、昭明國專、江南文化學院等校執教。李誠講課,條理清晰,剖析透徹,釋疑解惑、發人深省之處尤多,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着名學者馬茂元、舒蕪、吳孟復等均為其弟子。吳孟覆在《敬夫李先生傳》中憶道:“予少師蜕私(姚永樸號蜕私)而友茂元,因得從先生問學,嘗與茂元、方管背《哀江南賦》、《賭棃慄》,往往不能競。先生誦之不遺一字,因複誦《玉台新詠序》、《報楊遵彥書》,其聲琅琅,今猶在耳。”

1949年為避戰火,李誠脱離學校,閒居故里。1950年春天,貴池縣人民政府舉辦失業知識分子訓練班,李誠參加學習後被分配到黃山管理處工作。他常説:讀書之人,要關心國家大事。文人從軍,棄筆從戎,古已有之,如辛稼軒、陸放翁抗擊金兵南侵。言談之中,常以其自比。是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他在居室牆上掛滿地圖,一面收集報道信息,一面研究雙方形勢,以致夜不成眠,奮筆給毛澤東主席上書,就未來的戰局發展,我軍的戰略戰術、軍事部署、注意事項等一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設想。不久公安部來人讓李誠隨其外出安排工作時,先生卻誤認為上書一事招來災禍,不免誠惶誠恐,怕有牢獄之苦,堅決不願隨行,來人不便強求,只好作罷。殊不知其關於朝鮮戰爭的上書,中央領導同志在上面批示:“此人若無政治問題可錄用安排。”

1953年,經著名歷史學家李則綱舉薦,到安徽省文史館任圖書管理員。李則綱是安徽樅陽人,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歷史研究工作,著有《歐洲近代文藝》、《遠祖的誕生與圖騰》、《史學通論》、《革命大事年表》等。他與李誠早在1945年便已相識,文革期間,李誠失業在家,常去探望李則綱,每次都捎幾本書給他看,因為李則綱的藏書之前都被造反派燒燬了。偶爾李則綱也拄着枴杖去李誠那裏取書。二老相見,説古論今,無所不談。李誠比李則綱小十歲,親切地稱李則綱為“李老夫子”,相交莫逆,傳為佳話。

在李誠賦閒期間,鄰家少年李克強也正停課輟學。李誠見其求教心切,又天姿聰敏,遂不顧體衰視弱,視為門生而諄諄教誨。給李克強開列書目,讓他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國史,並給李克強整段整段地背誦《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等古文選,為他認真地説文解字。如此持續五年之久,兩人既有師生之誼,也是忘年之交。李克強的學習突飛猛進,李誠見之十分高興,逢人就説:“此子日後必當大任”,並引用南宋陳亮的名句“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來勉勵李克強。在那“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代裏,他卻常對李克強説:“一個人學點知識在肚子裏,總有一天會用上的。”果然,李克強不負厚望,1977年恢復大學入學測驗之後,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大學法律系,直至2013年就任國務院總理。他在1997年5月17日發表於《安徽日報》的《追憶李誠先生》一文中,稱自己的恩師是一位有實無名的真正的學者。

李誠學識淵博,通曉國故,對經、史、子、集、圖、志、佛學、哲學等都有涉獵,對中國曆代和現代西方的軍事著作也都做過潛心研究,但他最為側重的還是歷史地理,通過對我國疆域演變的認識,激起愛國主義熱忱。

李誠早年從事教學工作時,課餘時間就勤奮研究中國古代戰爭史和軍事地理學。20世紀60年代初,李誠覺得我國地理研究中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就給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長黃秉維寫了一封信,指出:“歷史地理研究是地理學中很重要的一方,而地理研究所對此還在逐步準備中。關於這一門本人想提供若干意見,作為參考”,“一是怎樣着手研究,二是蒐集資料當中應注意的兩個方面,三是歷史地理和方誌的一元化”,並提出了具體措施與方法。他認為,有的正史中根本沒有地理志,即使有而又不免於太疏,地理學在正史中只是附庸。黃秉維收到信之後,立即給這位陌生的先生回了信,肯定了李的意見,並覺得這位李先生是一位難得的地理研究人才,經所裏研究之後,決定調李誠來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員。隨即派人來安徽商議調動一事,不料當時的有關領導卻認為李誠思想太“右傾”,反“右”時又受過批判,不適宜去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工作,調動一事就此擱淺。但是李誠對地理研究痴心不改,幾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積銖累寸,“文革”中雖身處逆境也從未間斷。

1970年,全國人民都在響應“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合肥市武裝部找到李誠,要其承擔編撰合肥軍事歷史材料的任務。李誠憑着對軍事地理的研究,夜以繼日地查資料、找書本,短短的一週時間,1萬多字的《合肥軍事概論》脱稿了。文中敍述了歷代在合肥發生的戰事,論證了合肥在戰爭中所處的地位,提出今天與古代戰爭形勢、地理位置的變化異同,我們應怎樣準備才能適應備戰形勢的需要。

此外,他還陸續撰寫了《軍事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西漢人文表》、《三國人文表》、《三國戰爭志》、《唐代軍事地理概論》、《中國曆代軍事地理概論》、《全國各省市地理資料記要》、《安徽各縣市名稱考釋》、《清代安徽學術》、《古詩文擇講》、《池上文存》、《李白秋浦詩注》、《歐曾王三蘇文評》、《合肥史料輯》、《民初桐城文人軼事》、《桐城派文人在清史館》、《古今名產瑣記》、《池陽雜俎》等71篇共計30餘萬字文稿。

李誠晚年計劃寫一部《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講述中華文化的變遷,但在1977年他的大作寫到一半的時候,卻悄然離開人世,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