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精選8篇)作文

精選 閲讀(3.16W)

篇一: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精選8篇)作文

《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是魯迅先生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的小説

《狂人日記》塑造了一個滿口胡言,神色瘋癲,疑神疑鬼的狂人。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良友因一場大病而神情癲狂,讀友人言語荒唐的日記為由,將一位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動和所見所感呈現給讀者,描繪出了封建統治下人吃人的醜惡的社會面貌。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作者借狂人的胡言,深深地諷刺了封建統治者教給人們的仁義道德的背後是異常黑暗的,黑暗到可以生吞活人。“現在曉得他講道理的時候,不但脣邊還抹着人油,而且心裏滿裝着吃人的意思。”這句話體現了統治者的壓迫下人們不得吃人從而習慣了吃人,而且還吃到無法自拔,欲罷不能。狂人的瘋言字字誅心,字裏行間溢滿了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的清楚認知與批判。

狂人他狂在於滿口胡言、多疑、焦慮、錯亂偏執;他也不狂,在黑暗的封建主義統治下,他對封建社會有清醒的認知,他敢於向傳統與世俗挑戰,敢於反抗舊社會。

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想吃人,又怕被人吃,他們不但不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而隨波逐流,跟着吃人的人一起吃人,實在是“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而且他們吃人也很巧妙,“他們豈但不肯改,而且早已佈置,預備下一個瘋子的名目罩上我,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户説的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寫出了主人公聽到大哥叫他瘋子後內心的悲涼與憤慨。

當然,魯迅先生也沒有放棄試圖喚醒人們,呼喊着想讓那些吃人的人從良,高聲喊着“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時容不得吃人的人,……”這句話我讀出了魯迅先生對吃人以及吃人的人強烈的不滿,對這黑暗的社會的憤慨以及對光明的未來的期盼。“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讓我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良苦用心和他試圖叫起人們向封建世俗挑戰的決心。

篇二: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説,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話小説。

魯迅運用了日記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狂人”的內心想法。“狂人”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讓為是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大家就認為他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當了官……

我最喜歡書中的這句話:“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我明白了,封建禮教是吃人的,而“仁義道德”則是掩蓋封建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句話,無疑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

書中説道:“就連小孩子,也惡狠狠地看着我”。“吃人”的人在封建禮教的侵害中,心理扭曲,卻還要不停地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禮教,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中。

“狂人”作為封建家庭中的一員,即使他覺醒了,也成了受害者,也改變不了自己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未必無意之中,“吃了人”。

歷史漫漫長河之中,中國社會延續了幾千年的“吃人”傳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吃人”中的一環,或是“吃人者”又或是“被吃者。”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都還有?救救孩子。”我想,這是“狂人”對世界的吶喊,不讓孩子“被吃”,不讓孩子成為“吃人”的人。

誠然,當今社會,固然已不存在“狂人”,但在某些人身上隱約可見“狂人”的影子。這些影子時而演變成我們背上越來越重的壓力,時而變成旁人犀利的目光,間或一雙不停絆倒你的腳,一副心裏緊緊的枷索。但是,只要我們有心、有愛、有朋友、有家人、有陽光。

在努力趕往目的地的途中,很少有人很停下腳步,回頭看看。人們總想用理智支配頭腦,支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但是,人最終還是會以情感為重,理智過多就只利下偏執,你的理智會把你變成一個狂人,不是“被吃的人”,就是“吃人”的人。

初讀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時,覺得文中的狂人是一個精神病,一個有被害妄想症的瘋子。再讀《狂人日記》,發現狂人不狂,而是理智過頭之人。

篇三: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當鮮嫩多汁的人肉放在你面前,而你又不知,正大口品嚐他時,他早已是一塊可以果腹的麪包。當你明白時,理智告訴你的答案是:不吃。為什麼?就因為他是人肉嗎?不一定。書籍以及社會羣體用特有的方式向你傳導一個知識:人肉不可食用。那你考慮過原因嗎?人肉太酸,太過殘忍,還是於心不忍,都有可能。但魯迅生活時代的人們知道嗎?我認為可能並不知道。舊時封建社會羣眾願意出高價購買人血製品,哪怕是窮困潦倒的農户,早已是病入膏肓,卻不願去正規醫院就醫,更不願意吃正確的藥物,而是盲目的購買人血饅頭,當愛國有志青年被英勇犧牲時,沒有人沉痛悼念,沒有人惋惜哀悼,只有無知百姓瘋狂的搶食他的心肝。當社會封建迷信思想已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心中時,作者只能把美好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大人們並不缺少頭腦,但缺少了學習與知識。讓社會變得愚昧與混沌。同時,這也正印證了魯迅前文描寫的社會民眾心態:獅子似的內心,兔子的懦弱,狐狸的狡猾。

那麼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我認為有兩點:羣眾無知,禮教吃人。羣眾無知正是反映了當時中國普遍的教育素質不高,缺乏基本常識的普及度。禮教不加節制的使用對社會羣眾的壓迫與剝削,使原本無害的禮教開始吃人。所以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很多人幼年便嚐遍人間疾苦,魯迅先生也不例外,但他沒有放棄自己,仍然堅持學習,棄醫從文,走上了救國救民的新徵途。借筆為戈,做名副其實的中國魂。同時,也借《狂人日記》流露的自由的渴望,讓正義解放思想。而魯迅先生的聲音在那個充滿惡臭、血腥的封建社會,喚起了沉睡的人,喚醒了整個中國。

魯迅筆下狂人的時代已經過去,可誰又能説現在不是一個缺少狂人的時代?

現代社會網絡發達,“鍵盤俠”用網絡吃人,何嘗不是使人痛苦呢;食品安全檢查年年進行,可面對滿桌佳餚卻無法安心下筷;野生動物滅絕數逐年增加,而多年積累的自然問題使保護變得更加不易………這樣的社會雖不至於“吃人”,倒也並不理想。所以我希望狂人出現,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我自己,為社會做出有效貢獻,

那我們中學生又可以做些什麼呢?認真學習,曲線救國;奮鬥拼搏,永立潮頭。用青春譜寫歷史序章,用夢想創造未來。

篇四: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去追尋便好,哪怕是須臾的光亮,我們也至少擁有此刻。

——題記

狂人日記,講的是狂人,諷的是“吃人”。

一開始狂人就展現其與眾不同的一面,月亮在其口中變成了30多年沒有見過之物。這話就好像他這些年都活在地底,這些話被世人聽得去,多半是當做誑語。後來他的古怪想法——街上行人的説話、眼色,家人閒聊、請醫生為他診治,“狂人”都認為在密謀害他、想吃他,連月色的變化、趙家狗的行為都使其感覺恐怖……這更加讓人篤信其精神失常。

狂人的第一篇日記就吸引了我,平凡的語言,那一句“我怕的有理”不禁讓我猜測,這究竟是因為什麼。

不可否認,主角是一名“迫害妄想症”患者,但,他用他近乎扭曲的想象,精神錯亂的話語揭露出了“吃人”的社會。

沒錯,當時我們的國家病了,狂人也跟着一同病了。在腐朽的國家意志的重壓下,尋常老百姓只好忍氣吞聲,即便這些權貴掌過自己嘴,逼死自己的老孃,佔了自己的妻子……他們仍選擇做那些頑固不化之人。當時代的先覺者被一隻只飢渴的“野獸”所吞吃時,門外圍滿的是深諳明哲保身之道且對窮人的命運幸災樂禍的“聰明人”;這些“聰明人”,是時代的黑暗的產物,它們被時代繳獲,被命運束縛,逐漸扭曲,人性醜陋盡顯無疑。被奴役的肉體,被禁錮的思維,被溶解的人性,它們要清除一切光明的人與事物。

如果説時代的先覺者是鍋中之水,總有一刻會被這無情的烈火消耗殆盡,那麼這些“聰明人”便是這口鐵鍋,等到鍋中之水都蒸發殆盡,剩下的鐵鍋只有忍受這熾熱烈焰的折磨。

但時代需要這些先覺者,即便他們常常口出狂言。

“忍不住,便放聲大笑起來,十分快活。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面,有的是義勇和正氣”,“狂人”讀歷史從“字縫裏”清醒地讀出幾千年的封建道德文化只不過是人吃人的文化,這讓當時尚未覺醒的人們覺得他離經叛道,不合常理。正是有着他這樣被認為擁有“瘋癲”等等思想的那羣人,解放了落後的中國!

這正映襯了一句話“只要不失去你的崇高,世界終將會為你展開”,狂人,亦是崇高之人啊!

最初的人類是不會反抗的,反抗是人們勇於對抗的獎勵。

在死亡、鮮血與紛亂之下,奏響一曲瘋癲的,狂妄的史詩;而終有一日他抵達了山巔,自頂峯望去,雲,在腳下,耳畔唯有清風裊裊,上山的路途或許有着荊棘與烈火,但山巔之上,總會有風來慶賀你的勝利。

篇五: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翻開《狂人日記》,眼前是一個狂人的所見,社會的險惡腐朽,讓所謂的“仁義道德”變得敗壞,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書中的“我”所見所聞是胡思亂想,將毫無關係的事串通在一起,卻讓所有人認清了現實,認清了封建。

這篇小説是描寫一個被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動,用人物自敍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我”出生於封建的家庭,出生便被各種制度困擾。認定這是個吃人的世界,因為封建制度是封閉殘酷到“吃人”的。半夜察看古家薄,看見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展開對抗,説出了“救救孩子”。小説揭示了封建制度在“仁義道德”的掩蓋下“吃人”的陰暗面,反對封建制度的危害。

這本書分為3個部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吶喊》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敍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覺得有人想吃掉他。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當他完全絕望於淨化社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了補官。小説中的“我”實際上是覺醒的反封建者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社會侵蝕了思想的人,所以他無法被認可,害怕並反抗封建吃人傳統。

《彷徨》內容的主要概括是講孤獨者在酒樓上難過的傷事,親朋好友都舉起了長明燈示眾,來慶祝高老夫子離婚,小説具體表達了在封建勢力壓壓下,對自由悠閒生活充滿嚮往及反封建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

《故事新編》是民間傳承的故事的總集,比起上面兩章,故事新編顯得易懂而親切,作者塑造了一個自然且自由的世界,看出作者對自由生活充滿嚮往,對封閉充滿了厭惡,對封建充滿了厭惡。我不禁想起了《朝花夕拾》中作者的童年,在那個完全封建的年代,書中沒有插畫,父親不讓去看五猖會,學生的問題不能和課內容無關,作者借小説抒發自己不滿的思想感情,希望有覺悟的人不再被封建壓迫。

魯迅是偉大的,他在黑暗裏為我們點燃了希望,他不僅照亮了兒時心中的迷茫,不解,更吶喊出中國的氣勢,驅趕了彷徨,勇於打破現狀。或許我們也是狂人,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完全絕望於淨化社會,那時我們將不是吃人的人,也不在是狂人,不再是“救救孩子”,而是“加油孩子”,是一個清醒的孩子,一個嚮往自由,嚮往藍天的雛鷹。

篇六: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總是聽説魯迅先生文章寫得好,卻從來沒有真正讀過。所以趁着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説《狂人日記》。

林治賢的《人間魯迅》中寫道: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正在於我們可以因他而深刻的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選擇中間,我們根本不願拒絕他的靈魂的參與,魯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沒有把黃金世界輕易預約給人類,卻以燃燒般的生命,成為千千萬萬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説,特別的一點在於文章中白話文與文言文聯合使用。文章寫了一個主人公:狂人。他是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也是一個敢於向傳統挑戰的知識分子。同時,他敢於向社會挑戰,極力反對封建的民主主義。在文章中,狂人與眾不同的思想與行為使他被社會中的人民所排擠,被人們誤會為“瘋子”。狂人的怪異語言與行動十分純粹。他曾在日記中記錄環境缺少寫實性,這揭露了一個大道理:中國封建社會食人的實質。魯迅先生寫狂人的態度和行為全都是為了讓讀者更加思考人生的真諦。狂人的性格與普通書籍的小説主人公不同,它代表了五四時代憤激思潮的精神品質。作品中一字一句都表達了魯迅先生自己對於社會、人心的態度。寫狂人實際上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態度。文中的“大哥”十分封建,同時無知且迷信。寫他的精神品質與特點,實際上也代表了舊中國封建迷信的人民。

文中令我記憶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這句話非常易理解,但同時也理性批判了封建理論對人民思想的禁錮。

《狂人日記》表現出了魯迅先生對於封建社會文化的反抗,同時,字裏行間也寫出了自己的懺悔,對中國文化進行了反思,且對於中國的未來十分堪憂。可見《狂人日記》寫作意義之大!

讀完這本書,讓我們一起攀登無邊的樹林來了解更多歷史吧!

篇七: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魯迅”這兩個字,大家肯定早已如雷貫耳。今日,我有幸再次拜讀他的作品——《狂人日記》,不禁思潮起伏,為之震撼:那個年代,真可怕!

書中所謂的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他語無倫次,意識也有些不清,總是想着自己會被別人吃。魯迅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想表達的內容發揮得淋漓盡致。那時候的人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魯迅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存亡,在這生死悠關的時刻,他拋棄了學醫的夢想,拋棄了封建社會的思想主義,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用手中的筆跟敵人做戰鬥,用手中的筆挽救中華民族的靈魂,讓人們知道祖國的榮辱興衰。

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着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髮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着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

一個好好的人為什麼會想到人吃人呢?如果沒有舊社會封建禮教那樣的現實,或許他在有這個想法前就已經“瘋”了。説他瘋了,也不對。狂人的心理描寫,他一些出乎意料的舉動卻又合乎情理,應該是一個正常人的行動。但看起來更像“瘋子”。他的心理又是被社會毒害的,這樣就使得當時人們聯想到了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覺有點感悟與驚醒,懼怕自己總有一天會被吃掉。狂人就是既躲閃又混充這兩種的綜合。魯迅先生想借助狂人的胡思亂想,來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

看看那個年代,再看看現在,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啊!現在國家注重人民的思想教育,前一種悲哀的人不會再出現了。例如:我在上學路上不用大人陪着,也不用提心吊膽,怕被別人一把抓住,去當做點心吃;單獨一個人去旅行,也不用擔心由於吃人肉被別人取了性命,那種人是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的。我們的生活很幸福,我們要努力學習,不要浪費了這幸福的時光,我們應該讓未來的生活更加幸福。

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情的人,我們要團結友愛。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去幫助他;在別人傷心的時候,去安慰他;在別人失敗的時候,去鼓勵他。新世紀的我們,更應該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位勇士,建起防護世界人精神的“大氣層”。

篇八:狂人日記讀後感800字

每一個字都看得懂,字連起來成句也看得懂,句連起來成段也是懂的,但段連起來形成文章就看不懂了。我竟不明白每一篇文章都想具體表達什麼。可通讀全文,卻能嗅出一股壓抑與痛苦混合的味道。

為什麼“狂人日記”這一篇放在“吶喊”裏面,而不是“彷徨”裏?因為作者很清醒,他此時看透了吃人的現象與本質,他不能猶豫,沒有必要去彷徨迷茫,他得趕緊去吶喊,喊醒幾個鐵屋子裏的人,去摧毀這鐵屋子。而發現這鐵屋子摧毀不了後,作者能做的,就只有在絕望中“彷徨”。文末“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就是作者微弱卻堅定的吶喊,文中的“人”永遠面面相覷,擔心有人要吃自己,自己又想吃別人,每個人不知道面對的人是否要吃自己,又不知道自己面對的人是否知道自己是否要吃對方,也不知道面對的人是否知道自己是否知道對方是否要吃自己……就這樣陷入了無盡的猜疑鏈。

可笑。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話:中國人就餐前會和食物對峙陷入猜忌循環。

人性是利己且自私的,無人願意邁出第一步,不去吃人。誰都不知道下一個被吃的是不是自己,明明跨過這一道坎就能永遠安逸,卻不會出現第一個人去邁出第一步。

縱使全社會的人同類相食,縱使自己在無意中吃了人,縱使這社會一直黑暗無邊,縱使自己從未見光明,作者竟然還相信,下一代永遠是希望,堅信一定會有沒吃過人的人出現,社會上將容不得吃人的人,新時代的光定會完全驅散舊社會的黑暗。只可惜,作者並沒有看到這一切的發生。其實,你我都在無意間吃過人了,只不過吃的多少不一樣罷了,也許有人會很難接受這個事實,但這就是真的。也就是説,作者所相信的這一切根本就沒人能看到。從《狂人日記》中,也許很多人看到了舊社會的悲哀,我看到的卻只有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的無奈與無能為力。

迅哥兒的文章能傳頌至今日,這可能是中國文學界最大的自豪,同時可能是中國政治界最大的敗筆。

至於為何稱“狂人日記”,因為這是狂人寫的。為什麼説他是狂人,因為常人都在吃人,而狂人卻不願意吃人,他有病,所以是狂人。常人都需要吃人,不需要吃人的人才是有病的,所以是狂人。主導權永遠掌握在大多數人手裏,少數人即使是正確的也會被迅速的扼殺。一羣精神病患者中,混進去一個正常人,這個時候,相對而言,這羣人中正常人才是有精神病的。“狂人”也是如此。

至於“救救孩子”之後為何沒有再寫下去,怕是不願意吃人者被吃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