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會考>寫作分析>

會考寫作指導:如何“言之有文”(二)1500字作文

寫作分析 閲讀(7.93K)

“話不直説”,讀者的大腦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機會;“變個説法”,讀者的大腦便獲得了“陌生化”“立體化”“情感化”的信息。這樣,讀者的生命狀態便被激活了,從而獲得語言的閲讀快感。從前文所舉例,不難理解這一傳達總則。這一總則下,筆者又演繹出六項技術:

會考寫作指導:如何“言之有文”(二)1500字

其一,聯比。聯比便是“立象盡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話要説,但不單調直説,而是藉助聯想和想象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具體而言,包括比喻、對比、類比、映襯等手法。欲説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天才則聯比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再看下面兩個句子:

1。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組句子,我們會喜歡第二句。因為第二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説,以聯比之法説出的精妙處。

其二,泛靈。有一種哲學學説――物活論,它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覺和知覺的能力。物活論正確與否並非本文所要論證的,但一個作者作文時,卻應該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萬物有靈”。惟其如此,作者的靈魂才可能與筆下萬物交流情感,心與物相知,達到不知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靈動可感。古代詩人觀飛雁而起愁,睹落而見傷,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這種“物我合一”的認知方式造就了一些優秀詩篇。請看下面兩個句子:

1。夏季的豆莢長滿門的四周。

2。夏季的豆莢擠在門的四周。

第二句生動些。表面看,只是換了一個詞,而實際,卻是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莢死掉了,因為它與作者沒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莢則有靈魂了,作者將其當作“人”來交流,所以,作者用一個“擠”字表現出豆莢的可愛,豆莢也不辜負“知遇之恩”,助作者傳達了愉悦的心情,這“擠”字,做是做不出來的,但有了“泛靈”意識,卻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筆端。我們的文章枯乾生澀,多由於極度缺乏“泛靈”意識。

其三,換元。數學中常用換元法將問題簡捷化,其實換元思想並不單是運用在數學領域,神經學家為研究人的神經而用白鼠做試驗,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頭做桌子……自然,我們的文字也可藉助換元思想而增色。因為換元可以給讀者大腦輸入新信息,激起大腦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兩組句子:

1。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

2。我的生活“濤聲依舊”。

兩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見達觀,形象感強,讀者大腦獲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詞、成語典故、詩文詞曲等來換元,語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錯。漢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儘管表意並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將莎士比亞這句名言倒錯回正常語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則高下自分。前文所舉的李白詩句“峨嵋山月半輪秋”之所以詩意盎然,也正是倒錯的作用。其實,詩歌中常藉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黃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兒孩兒的門/於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而“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孩兒的門/於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強化。強化其實是通過增加修飾成分或換取稱謂將事物細化、形象化。舉例便知,“一隻”自然不如“一隻捲毛狗”形象,而“一隻黃色的捲毛狗”自然又具體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個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專心致志地讀着書。”這一句不能為我們提供除現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將書的名字寫出,我們就可以對她的性格有所瞭解,讀《圍城》和讀《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線,兩支竹籤,可以織出各樣的毛衣;幾粒石子,幾條經緯,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樣複雜的棋,更何況我們擁有幾千上萬的漢字呢?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寫作便不再“談虎色變”。但是,若以為技術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為寫作背後生命狀態的獲得才是寫作的根柢。而養根之法在於三種對話:

一是通過閲讀與大師們對話;

一是通過參與與生活對話;

一是通過靈魂讓原我與超我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