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精選8篇)作文

精選 閲讀(1.26W)

篇一: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精選8篇)作文

探索精神永無止境

高藝涵

題記:“為了全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中國宇航員楊利偉。

3月23日,我們懷着無比敬仰而又激動的心情,又一次走進天宮課堂!得益於高科技的發展,讓我們以“第一視角”從空間站觀看我們居住的蔚藍星球。我們看到的地球不再是一張死板的畫面了,而是一個優雅轉動的鮮活存在,看着這個美麗無暇的星球,我不禁暗暗讚歎宇宙之美、自然之奇。

跟隨三位老師,做了四個神奇而又有趣的實驗,我最喜歡的是“冰雪”實驗。首先,老師拿出一袋透明的乙酸鈉溶液擠出,因為在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擠出的溶液變成了一個圓圓的水球,接着又拿出一支粘上結晶顆粒的木棒,輕輕觸碰漂浮在空中的水球,在木棒接觸水球的一瞬間,涼涼的水球逐漸變成一顆温熱的、懸浮在空中的冰球,為什麼會有這樣神奇的變化呢?冰球為什麼變成熱的,但沒有融化?帶着種種疑惑,我繼續聽課,原來是因為木棒上的結晶顆粒的溶解力特別強大,它能使液體的水球節變成冰球,同時它還釋放出熱量,把冰冷的冰球變成熱球。看上去真神奇啊,就像施了魔法一樣,但只要明白了其中的科學原理,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正是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索發現,才讓我們能一解其中的趣味。

隨後的液橋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讓我不禁讚歎:宇宙真奇妙,探索無止境!有趣的天宮課堂,在三位老師輕鬆自如地講解下,很快結束了。他們不僅帶我們探索了宇宙的祕密,教給了我們關於宇宙的知識,更讓我們清楚了自己的目標: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裏,我們青少年要更加努力,向宇航員學習,去探索未知的宇宙奧祕,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華兒女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三位航天員老師兒時都吃過各種各樣的苦,但他們不怕困難,堅信自己的目標,勇於探索,才成長為一個了不起的宇航員。隊長翟志剛,在家裏是最小的孩子,但最懂事,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主動提出輟學的要求,卻被媽媽拒絕,媽媽希望他把握自己的人生,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媽媽的鼓勵下他不但拿到優異的成績,還成為了偉大的宇航員。什麼樣的出身並不重要,只要我們懷揣夢想,努力奮鬥,就一定會實現。

飛天夢永不失重,從嫦娥奔月到萬户飛天,中國的航天人艱苦奮鬥,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員,承載着中國人的飛天夢,中國的太空探索從沒有停止!宇宙中的奧祕是神奇的、無限的,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去傳承科學知識,解密未來,探索精神永無止境!

篇二: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

天地共迎“賽先生”

劉泓萱

著名華羅庚曾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科學。世界真奇妙,科學之路漫漫,需要我們人類不斷地求索。3月23日,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的直播,在王亞平、葉光富、翟志剛三位老師的引導下,我也化作“賽先生”,暢遊宇宙,探索太空的奧祕。

課堂雖然“嚴重超時”,但我依然樂在其中,恨不得時間更久一點。老師們做了太空冰雪、液橋演示、水油分離、太空拋物四個實驗,準確地演示了失重狀態下有意思的物質形態。我對冰雪球這個實驗最感興趣,因為它不光科學性強,“顏值”也強烈地吸引着我!雖然只要把球從水袋裏擠出即可,但這個過程真是很不容易呢,處於太空那種特殊狀態下,剛擠出來,就會立刻凝固,黏在出口上,出不來,下不去。一旦成功卻非常壯觀:開始是一個晶瑩剔透的水晶球,慢慢地凝結,內芯呈白,逐漸變成一個雪球,在空中浮着,真神奇!同樣的實驗,我們在地球上做,萬萬不會出現同樣的狀態,這就是太空的奇妙之處吧!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飛天夢。曾幾何時,沉迷於科幻故事的我也幻想着自己能太空邁步,做有趣的太空實驗,探索神祕的外太空。可是想當宇航員可沒那麼容易,宇航員不但要具備過人的身體素質,還要付出常人難以付出耐力和超人的意志力。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航天員們飛離地球整整五個月,在太空持續失重的狀態下,對宇航員的身體素質、心裏承受能力和知識技能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諸如航天器可能會排放或泄漏有毒和有腐蝕性的氣體或液體,對航天員的健康造成危害;在太空行走時安全帶鬆脱;或者跟其他設備碰撞會造成航天服的損壞……萬一出現危險狀況,那真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而航天員們卻克服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駐紮太空幾個月,還給我們帶來了這麼精彩的“太空”小實驗,我們坐在家裏就可以看到太空的影像,天地一體,共上一堂課,簡直太讓人興奮了!

爸爸媽媽跟我説,在他們小時候哪裏能想象這樣的課堂場景,就是想象作文也完全想不出來,這完全是我們國家科技強大、國力強盛的紅利啊!從老師的講述中,我也瞭解到我們國家現在之所以站在世界航天科技強國前列,是背後一代又一代無數華夏兒女的自力更生地奮鬥和血汗甚至生命地付出。從“嫦娥奔月”的浪漫傳説到“萬户飛天”的壯烈實踐,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我們,炎黃子孫,最終在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送上天,東方紅太陽升,傳遍整個世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中國重回世界之巔!

天宮課堂的直播中,讓我時時刻刻震撼於祖國的強大,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學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此時此刻我心中默默誦讀着那句鏗鏘誓言:此生不悔入華夏,來生還做中國人!

篇三: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

飛天夢已實現科學夢正啟航

趙峻輝

科學是什麼?是人們回望從前的目光,是人們發展現在的腳步,是人們通向未來的道路。茫茫太空中飛行的中國天宮實驗室中,就藴含着無數科學知識。

3月23日,“天宮課堂”進行中,我看到天宮實驗艙那大大小小的設備不計其數,上面的專業名詞,使我讀而不得其意,不禁對這一個個科技感十足的神祕設備,產生了興趣。跟隨着王亞平老師的講解,我發現雖然一個個設備看像上去那麼複雜,但你只要懂了其中的科學原理,卻覺得特別簡單。

科學其實就是我們捅開萬物奧祕的那一層窗户紙,每個小實驗都是那麼的簡單,但是裏面卻暗藏科學。無容器實驗櫃,可以讓中間的小球懸浮起來,並且還能讓小球不受失重影響,這是運用了外界物理場產生的動力來抵消物體的重力;在太空中水和油會混合在一起,是因為太空是一個失重的環境,需要人工離心機飛快地甩,像螺旋槳一樣。

而這一個個小實驗就如同當年研製“東方紅一號”一樣,我國的科學家們在失去“外援”的情況下,歷經無數次失敗,在哪裏跌倒又在哪裏爬起來,終於完善衞星設計,讓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衞星在太空中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人沒有因為外國的科學技術封鎖停下腳步,而是去創新,加入國際空間站不行,我們自己搞,攻堅克難,把一個個科學原理實現在太空中。如今的飛天夢已經“飛”的越來越高,“為了全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楊利偉叔叔這樣對世界宣告。但在太空中,航天員們面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失重,身體飄在空中,晃晃悠悠。那麼失重到底有沒有重力了呢?有,只不過是很少。上太空之前,航天員們都要經過離心機訓練,但暫停那個按鈕,卻從沒一人按過一次。他們不是血肉之軀嗎?他們不是父母心愛的寶貝嗎?他們不是平凡的人嗎?但他們卻有超出常人的毅力,而我們的航天事業就是由他們的帶領才走向輝煌的。

正是前輩們不懼艱難、勇敢上前的精神,才造就瞭如今我們的載人航天,才造就了我們今天的空間實驗室,才造就了我們如今航天事業的偉大成果!這讓我不禁想起史上第一個探索太空的萬户,把火箭綁在椅子上,手持風箏,雖然最後粉身碎骨,但讓我們看到了追夢的勇敢和決絕。

“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未來的科學領域是我們的,而我們當下要做的就是隻爭朝夕,不負韶華,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實現自己的飛天夢,也實現中國的科學夢、復興夢!

篇四: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

張茜茜

今天,帶着激動和期待,我們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觀看了神舟十三號航天教學的視頻。2013年,中國宇航員王亞平首次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演講。八年後,今天的技術與過去大不相同。此外,這次照相機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這也給宇航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她手裏還拿着一個相機,這和在陸地上拿着相機並不容易。

老師給我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在空間站中,正方體六面播種、根和芽的方向是什麼?答案是根發散扎入土壤,芽背向種植面向光生長。因為地球有重力,所以地球山上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長,而太空中微重力環境下,它的根會四處生長,並且根也會有彎曲,而且在土壤中生長。

第二個問題是,當你把茶壺裏的水倒進杯子裏時會發生什麼?答案是水在茶壺裏,不能倒出。在微重環境中,水會浮在上面,無法倒出水來。

第三個問題,在空間站內,金魚能在敞口魚缸水中游動嗎?不能,因為水和魚分被分離開,並且水會在短時間內遊一段時間,一會之後它們就會分開。

宇航員坐在艙外機械臂上,一隻手拿着一個小鋼球,另一隻手拿着一根羽毛。雙手使用相同的力朝同一方向投擲。預定的距離是兩米。誰先到?答案是羽毛。在真空微重力下,質量小,加速度大,所以羽毛首先到達。之後,瞭解了一些航天的一些精彩瞬間。之後,又參觀了一些航天員的“太空家園”使我瞭解到了太空中的些設備。

我還了解到,在地面上,乒乓球會浮在水面上,而在太空中,乒乓球會浸入水中。在空間站,浮力幾乎消失了。水膜,在水膜中加水後,在水膜中放入一朵人造花,花朵在空氣中變得更大,就像開花一樣。在水膜中連續注水後,水膜將變成一個水球。向水球中注入氣泡,並在水球中形成正像和負像。將色素注入水球中,然後將泡騰片放入水球中。之後,水球會產生大量的氣泡,看起來更漂亮。

這次實驗之後,我從這次天空授課中學到了許多,我十分喜歡這次的天空授課。每當看最喜歡的《西遊記》時,我不由得想天上真的有神仙嗎?我們能不能飛到天上呢?老師和媽媽一次又一次給我解釋天上真的沒有神仙,可是我心底深處卻一直有個飛天夢,真想去天上看看啊!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飛行夢想。然而,航空航天業需要接班人。空間教學就是讓孩子們熱愛空間。首先,讓他們接近並理解空間。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對空間的嚮往和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通過天地對話的教學方式,神祕的航天科技逐漸滲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中,使人們對航天與生命的關係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航空航天行業。

篇五: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

畢宸銘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

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着,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曆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着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着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

“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羣像圖”。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着,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着。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

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

篇六: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

王薄淳

古時候,人們總是想把一些探測器送上太空。不過,功能確實很單一的,並不能完成人們對太空的探索和認知。於是,人們就開始想辦法:怎麼讓人去太空中幫助我們去做這種事呢?於是,這次,就實現了。

這一次,我們採用的是“長征二號火箭”和“神州十二號飛船”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費很多錢,如果只上去三四個小時,就會覺得很不划算,感覺這個錢花的不太值,所以,這個時候,研發部這邊的人員就有想法了:我們怎麼樣去建一個想酒店一樣能讓宇航員休息的地方呢?於是,在研發部的精心考量下,就建造出了這一個像酒店一樣的住所—空間站。

按照計劃和圖紙,空間站一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載人飛船”,主要接送宇航員;第二個是”問天實驗艙,主要是用來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實驗;第三個是“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差不了多少,也是用來做實驗的;第四個是“天和核心艙”,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就住在這個裏面,這裏就是他們的住所;第五個就是“貨運飛船”,主要是負責輸送各種物資的。不過,這個計劃只完成了40%,也就是隻完成了兩個部分,那就是:“天和核心艙”和“貨運飛船”。據説,在2022年的時候,空間站就能補齊了。

傳説有個廣寒宮,實在月球上的,而咱們的空間站是飄在太空裏的。太陽每天都會朝地球發射“能量”,不過我們在地球上曬太陽時,太陽離我們比較遠,危險不大,只不過是皮膚會發生一些顏色的變化,但是在太空中,宇航員在太空中曬多了太陽可能會引發癌症,所以規定空間站不能高於地球1000千米。科學家們在考慮到經費以及飾演的效果等各種因素,最終,把空間站定在了距離地球大概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所扔的東西都會掉在地上,這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我們站在平地上扔東西,就會下落,那要是我們把飛船一非常快的速度“丟”上去,它下落的弧度,就和地球的弧度報紙一致的狀態,那麼,飛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飛了,空間站飛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能繞地球一圈。

從古至今,人來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是不行的,就跟“井底之蛙”是差不多的。那麼,如果你現在在空間站,就會看到整片天,而且看的非常的清楚,因為“站得高,望得遠。”

太空環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實驗,比如説找出手機芯片更加緊密的芯片,或者是一些環境下能變色的東西等等。

這次的宇航員上太空主要有幾個小目標:住上三個月左右;調試一下各種設備;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出艙看太空和空間站的全貌。

中國的空間站,讓我們能夠探索太空中更多的奧祕!

篇七: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

趙嘉妮

宇宙的奧妙——觀《天宮課堂》有感從“嫦娥奔月”到“萬户飛天”,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中國的航天事業正迅猛發展!在23日下午,我們觀看了第二次《天宮課堂》,令我激動又敬佩!王亞平老師與其他兩位航天員講解、實驗,讓我們懂得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航天知識……

王亞平老師為我們演示液橋實驗,尤其讓我大開眼界!當兩片玻璃緩慢的靠近,玻璃上的水似是有磁力一般,相吸靠近,當我們都斷定玻璃上的水要融合在一起時,卻只是微微的靠近,即使碰到了也沒有融合,這尤為讓我震驚!緊接着,水珠漸漸的靠近,最後才慢慢融合。這時我才認識到,地心引力的神奇!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活動——“冰墩墩表演”,一隻可愛的冰墩墩,在王亞平老師的手中,又是翻跟頭,又是旋轉跳舞,逗的我們既興奮又疑惑,這隻可愛的冰墩墩,完成了最完美的表演!還有一個實驗叫做點水成冰——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大家都知道,只有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才會出現結晶沉澱。如果溶液未達到飽和狀態,它會繼續溶解,不會結晶。地面上受重力影響,液體從杯子底部開始往上結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像漫天飛雪一樣,液體的四面八方都結晶。在杯子邊緣和空中等,每個方位,每個有水的地方,都有出現結晶的現象。而且,這種結晶會比地面上的更為舒展。堆積起來的晶體會像雪花一樣落下來,浪漫壯觀。這到底是什麼?原來,這是一個液體球!看起來像是冰球一樣的,其實是一隻“熱球”!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我也瞭解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太空能喝到熱水嗎?我認為這個問題實在是太有趣了,我想:熱水應該可以燒開,但他們不會飄到太空艙吧!那怎麼才可以喝水呢?王亞平老師給我們的回答是這樣的:在失重條件下,由於沒有浮力的作用,水温升高,只能依靠熱傳導,產生的氣泡也很難上浮,缺少對流和氣泡擾動的作用,遠離加熱面的水温上升很慢,所以要把整個水燒開很困難。因此,空間站的水都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既可以直接飲用,也可以通過特定的加熱裝置來加熱,但加熱裝置並不會把水燒開!哦,原來是這樣!宇宙的奧祕,可真是令人莫測高深啊!

宇宙的奧妙需要我們去探索、發現和尋找。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更應該樹立遠大的目標,用汗水和智慧打造航天夢,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為中華民族光榮的偉大事業所奮鬥!

篇八: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高中生

馬邱宇

科普飛向太空,星辰觸手可及——觀《天宮課堂》有感中華上下五千年,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天空的遐想與嚮往。古時沒有人造燈火,夜空中便連成一片璀璨的星河。這些本就耀眼奪目的事物,再加上遙不可及的距離,在我們眼中,總是神祕又令人嚮往的。隨着科技的發展,我們也揭開了它們神祕的面紗。原來,它們都藏在太空中,原來,太空中還有很多更意想不到的事物。那麼,它們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呢?令人吃驚的數字。在遙遠之外,我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見證了離我們更近的星辰宇宙。那就是這次的《天宮課堂》。《天宮課堂》以更親近真實的角度,展現了太空的神祕。失重狀態下的“冰雪”實驗,快速旋轉行成的水油分離,奇特的液橋連接實驗,“幸運兒”冰墩墩竟被作為試驗品表現空中“飛熊”——沿着被拋出的方向緩緩前行,沒有像地球上墜落。似乎在天際之外,一切的認知都被打破了,我們不再以書本為主,而是在三位宇航員老師的敦敦教導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浩瀚無垠的宇宙,最終以這種瑰麗的方式在我們面前徐徐展現。在這次獨特的實驗中,一個個元素相結合,發生反應。它們心意相通,合作默契,展現着屬於自己的色彩。從浩瀚的宇宙,在穿梭至太陽系,直至地球,再到一個個元素,一根無影的線在背後操縱者他們的運行,一種詭祕卻又直帶吸引力的力量在宇宙中展開。這就是實驗的魅力。這也是太空的魅力。枯燥無味的論證在這裏成為了鮮活的場景,複雜的公式有了具體呈現。通過這次的課堂,我深刻體悟到了廣袤深奧的宇宙中與人民緊密的關係——它不僅有着我們對外星世界的嚮往,還與我們的科學技術息息相關。萬户飛天,嫦娥奔月,人們對於太空的探索與嚮往從未停歇。而今,“嫦娥號”奔向月球,“天問號”着陸火星,外太空——這個讓無數人心神嚮往的稱呼以更獨特的方式與我們相會。來自天空的課堂,點燃科學的夢想,種下飛天的種子。中華民族的夢想像一束光,不斷引領着我們向前奔跑,最後升上天空,化開了那片漆黑。於是,星光四濺,希望與光撲面而來。也許,我們的未來會像《三體》中那樣找到與我們文明相似的世界;也許,我們的未來會像眾多科幻小説那樣建造太空艦隊;也許,我們的未來也可以將質子轉折為任何的維度空間,但我堅信,我們的執着與追求終會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曾説:如同運動員在起跑線上晚了一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別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來追趕。中國航天在追夢路上勇敢前行,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峯。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天宮課堂”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一粒飛天夢的種子,期待小米粒們精心澆灌,讓種子生根發芽,邁向探索浩瀚宇宙的偉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