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體裁>寫作指導>

考場作文如何寫出事件的波瀾?

寫作指導 閲讀(9.89K)

記人的記敍文離不開事件,但寫事的記敍文和記人的記敍文寫事着眼點和思路不完全一樣。記人的記敍文着眼在人,以人為主,文中寫的一件事或幾件事都是為表現人的思想性格服務的。寫事情並不要求完整、細緻,只揀有助於表現人物有關的事寫。而寫事的記敍文則着眼於事,以事為主。當然事情是人做的,寫事必然要寫到人,寫到人的思想性格,但這些都是為敍事服務的,這些如果與事情的發展,與表現文章的中心有關就寫,無關就不寫。總之,敍事貫串文章的始終。敍事的文章從事情的數量上分,有一文一事,一文多事。一文多事的寫法有多事並行,有多事連寫。練習寫事的記敍文,開始多練些一文一事或一文兩事三事的文章,再寫比較複雜的敍事的記敍文也就不覺得太難了。

考場作文如何寫出事件的波瀾?

一、寫事記敍文的總體要求。

一篇敍事的記敍文無論寫一件事或幾件事,都只能有一箇中心思想,也就是説要寫的幾件事不一定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事情也不一定都是同一個人或同一些人做的,但這些事應該有內聯繫,共同説明一個道理,為一箇中心服務。

一篇敍事的記敍文要想寫得好,能抓住讀者,還要在中心明確的基礎上,把事情寫得完整、具體、生動,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具體、生動是使中心思想明確的重要條件。如果每一件事情都概括地寫,整篇文章的中心就談不到明確了。因為記敍文是用具體的人、事、景、物來説話的。當然,除此之外,還得注意詳略得當,處理詳略也是由中心思想的要求來決定,對層次的安排也是如此。

、寫事記敍文的更高要求——寫出事件的波瀾

古人説:“文似看山不喜平”。安排文章結構,最忌平鋪直敍。文章若一味地平鋪直敍,沒有一點起伏變化,象流水帳,容易使人感到單調、乏味,那是很難獲得讀者喜歡的。因此文章在情節的展開和場面的刻畫上有些變化,寫得波瀾起伏,搖曳多姿,才更能激起讀者強烈的閲讀興趣。而這種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人勝的寫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波瀾”。我國古代的章回小説,在回與回之間巧妙利用情節張馳起伏的變化,從而緊扣讀者和觀眾的心絃,使之慾罷不能。確實,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家都很講究文章的波瀾。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説就是這樣寫的:

“伊麗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裏接到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麗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一個大包裹,裏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148字)

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篇小小説,全文148字,情節中卻包含着三次曲折:巴布遠獵非洲,不幸身亡;伊麗要求運回丈夫屍,不料運回的是獅屍;她又去電,回電後才知巴布在獅腹內。小説雖短,卻一波三折,具有藝術魅力。美國著名短篇小説家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塑造了老畫家貝爾門平凡而偉大的形象。他是具有一個博大胸懷,情感真摯,為挽救他人生命毅然犧牲自己的人。但作者並未正面敍述貝爾門的故事,而是採用陪襯的手法,以瓊西的病作為小説的明線。小説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由於作者善於“尺水興波”,才使得內容跌宕起伏。一開篇就將生活貧困、疾病纏身、萬念俱灰的瓊西推到讀者面前,醫生的斷言與蘇的悲傷,使讀者關注着瓊西的命運。瓊西想隨最後一片落葉飄去的固執使情節出現波折。惡劣的天氣,瓊西的執拗使人對瓊西的生存不再抱有希望,而此時小説的情節陡然一轉:經過漫長一夜風雨的吹打居然還有一片藤葉掛在磚牆邊的藤枝上,這使人們看到了一線希望。醫生覺得有了五成的希望,瓊西一天天好起來,讀者也如釋重負。不料結尾奇峯突起,再次在讀者心靈上引起撞擊:貝爾門先生患肺炎去世了,更令讀者感到意外的是牆上那片藤葉竟是假的,是貝爾門在那個悽風苦雨的夜晚,在那個最後一片葉子掉下的晚上,用自己的生命畫出的傑作。細細回味,方覺早是意料之外,但實際在情理之中。


的確,一篇主題深刻、巧設波瀾的文章能收到極佳的效果,贏得讀者的心,那麼,如何才能使文章有波瀾、有起伏呢?

 (1)懸念法。在寫複雜記敍文時恰當運用設置懸念的方法,能夠造成讀者某種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產生一種非看下去不可的強烈衝動,增強文章內容的感染力,從而達到預期的寫作目的。如《祝福》就把祥林嫂之死放在開頭,引起讀者對祥林嫂一生強烈的關注。設置懸念,能馬上抓住讀者,讓他在探幽尋奇的心理支配下,緊張愉快地跋涉於閲讀之旅。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説《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一個很突出的設置懸念的例子。

小説開頭反覆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口來,父親總要説他那句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父親”的這句話,就成了懸念,使我們產生了很多的疑問,這個于勒是何許人也,他能給這個家庭帶來什麼?它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我們,使我們產生一種急於讀下去的強烈的願望。當然,像這樣的文章很多,如孫犁的小説《荷花澱》(人教社高中語文第二冊)荷塘遇險一段,也是這樣。

(2)對比法。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通過胡屠户前倨後恭的表現,造成故事的曲折變化,把一個粗野、勢利自私、虛偽的醜惡靈魂暴露得淋漓盡致。

(3)巧合法。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夢寐以求的于勒,竟在船上不期而遇,嚇得菲利普夫婦驚慌失措,這就深刻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一部《三國演義》、一部《水滸傳》,究竟寫了多少巧合,那是難以數清的。正是這個原因,“無巧不成書”幾乎成了過去説書人的口頭禪。沒有巧合,就沒有故事;要想引人入勝,設置巧合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技法。如課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就安排了許多巧合。篇首寫林教頭巧遇李小二,為下文寫李小二知恩圖報埋下伏筆。後寫李小二巧遇陸虞侯,牽出林沖上街買刀準備復仇的情節。再寫草料場巧遇大風雪。正是風大雪緊,林沖才被迫到山神廟安身;正是風大雪緊,林沖進了山神廟,才用大石頭頂住廟門,從而聽到了仇人的談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忍無可忍,憤而殺敵,實現了性格上的質的飛躍。整篇課文,連設巧合,環環相扣,推動着情節發展。

(4)誤會法。就是藉助人物之間的各種誤會造成一定的矛盾衝突,從而鋪排情節。如《紅樓夢》中寫到,賈寶玉從父親那裏回來了,此事是吉是兇,黛玉放心不下,便來看望寶玉。這時剛巧寶釵已在寶玉的院裏了。黛玉叩門,院裏的晴雯以為來的是丫鬟,又因與碧痕拌了嘴,心裏正有火氣,加上寶釵來訪心中更是不快,於是聽到有人敲門便不加理會。黛玉再敲門,晴雯索性拒絕:“憑你是誰,二爺吩咐了,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黛玉被拒之門外,自然對寶玉產生了誤會。接着,她又在牆角邊看到寶玉送寶釵出門,越發氣惱,越發悲慼。這樣,直接牽制並引發出下文黛玉以殘花自況、荷鋤葬花和桃花坡上寶黛二人見面和解的情節,引起了讀者的心理期待,揣測寶黛的愛情糾葛和黛玉的命運歸宿。

(5)抑揚法。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如契珂夫的《裝在套子裏的人》採用的就是一抑到底的方法;《荔枝蜜》採用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

(6)倒敍法。如《同志的信任》,開頭描寫了一個緊張神祕的片斷,緊扣讀者心絃,然後再回過頭來,依照事件發生、發展順序寫,一張一馳,曲折動人。

 (7)誇張法。《變色龍》以誇張的手法,描寫奧楚蔑洛夫的善變,推動情節的曲折發展,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走狗爪牙的卑劣無恥。

 (8)欲揚先抑 鋪陳反襯是作文常用的手法之一。作者先從反面入手,反向入筆,極力渲染刻畫對象的反面形象,然後筆墨突轉,轉入正面刻畫,在敍述的曲折變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人教版國中語文第三冊所選 楊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就是這樣經典性的文章。作者先從小時候自己被蜂螫,對蜜蜂的感情總是疙疙瘩瘩的入手,展示自己與描寫對象之間的情感矛盾。然後,再由甜香的荔枝蜜過渡,轉入對蜜蜂精神的讚美。文章一起一伏,讓人們多角度、多側面地認識了蜜蜂的精神和品質,進而讚揚了具有蜜蜂精神的勤勞的勞動人民。

這種欲揚先抑的方法,很好地調動了讀者的閲讀興趣,讓人們在情感的起伏變化中走完了閲讀歷程。

(9)情節突轉 事件按照合乎邏輯的順序波瀾不驚地向前發展,讀者的心態平和自然。突然峯迴路轉,石破天驚,故事的情節突轉急下,逆向發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請看高中語文第四冊(人教社實驗修訂本)選入的莫泊桑的小説《項鍊》。小説先寫主人公瑪蒂爾德對現實生活不滿對豪華生活的嚮往,緊接着一個意外的參加舞會的機會,讓她有了在上層社會展示自己的機會,為了展示自己,她從老朋友佛來思節夫人處借來了精美的項鍊,舞會上,她出盡了風頭,快樂到了極點。可是樂極生悲,舞會之後,當她還陶醉在舞會的氣氛中時,卻吃驚地發現,那串“昂貴的項鍊”卻不翼而飛了。遍尋不見,只好賠償,十年艱辛的生活終於償還了債務。當她在公園裏再見佛來思節夫人,自豪地説出自己這十年的遭遇時才得知,那串項鍊才值五百法郎。十年艱辛,只值五百法郎,多麼具有諷刺意味呀!小説結尾情節突轉,引人深思,那虛榮的危害,一目瞭然,而讀者卻在這突轉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覺得是情理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國著名短篇小説大師歐·亨利更是運用這種技巧的巨匠,選入初高中課本的《麥琪的禮物》(人教社國中語文第五冊)、《警察和讚美詩》(原高中語文第三冊),都使用了這種方法。

文章騰挪跌宕、波瀾起伏,可以激發閲讀興味,但一定要適度、自然,不可脱離生活,故弄玄虛,或者節外生枝,故作驚人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