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6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素材:大學入學測驗議論文提分之規範議論語段

寫作素材 閲讀(3.38W)

(一)
  導入:對於一個標準規範的議論語段,有人形象地用漢堡包來形容,真正的漢堡包的重量是一定的,200-300克不等;做法差不多,分芝麻層、麪包層、火腿層、麪包層、芝麻層。那麼一個標準的議論語段的字數也是一定的,200-300字不等(取決於用例),寫法差不多,分論點句、過渡句、理論句(或者事例句)、分析句、小結句。當然,也可以創新,做成更有風味的“漢堡包”,寫出更有特色的議論段。
  (二)
  何為規範的議論段?穩中求勝
  ⑴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雲。英雄如,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讓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戍土居中。何也?
  ⑵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做事敦厚,戍土謙穩厚實,終脱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吉。
  ⑶沉穩從志而來。一個人若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沉迷於現實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班超投筆從戎,志在報國,在對匈奴一戰中從容不迫,沉穩冷靜,終弘揚國威,不教胡馬度陰山。林則徐斬釘截鐵,志在禁煙,在與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穩中含剛,終虎門銷煙,讓洋人膽戰心寒。有遠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遠,心胸便沉穩下來,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穩也。
  ⑷沉穩從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身陷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⑸沉穩從無慾而來。孟子曰:“無慾者,可王矣。”無慾就是沒有私慾,作大事者,不能因蠅頭私利而毀壞全局,只有這樣才能練就出沉穩的性格,贏得最終的勝利。如來佛祖拋除私慾,性格沉穩,終修成正果,普渡眾生,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終運籌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慾,心中自然無法沉穩下來,遇事則慌,處事則亂。霸王以一己私慾,趕走亞父,氣走韓信,終被困垓下,遺憾千古,長使英雄淚滿襟。霸王之敗,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則必使後人而復哀後人矣。
  ⑹宋公明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好漢的擁護,劉備以沉穩之心贏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穩的性格也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讓我們擁有一顆和大山一樣沉穩的心吧,在我們的人生中也變化出不同的色彩來。解釋:這是一篇典範的議論文。第1段先以舉例加設問的形式開篇,第2段通過簡單分析得出“為人沉穩,穩中求勝”的中心論點。接着進入本論部分,分三個議論段:從“沉穩從志而來”、“沉穩從難而來”、“沉穩從無慾而來”步步推進,有例子,有分析,有推理,有總結,論證沉穩,不花哨。第6段結尾迴歸開頭,並將此結論擴而大之,昇華了主旨。
  本論部分是三個規範的議論段,具有一個規範議論段的四要素:
  1.有明確的分論點,且在段落中顯着的位置擺放;
  2.有過渡詞、過渡句,用假設、引用、解釋等方式寫;
  3.運用二至三個論據(或理論或事實),但用語簡潔,與分析結合;
  4.有結論句,或總結論據,或總結全段。
  一篇優秀議論文最大的特色在於以豐富的論據、自洽的邏輯和嚴謹的語言形成強大的論證力量,而形成這種論證力量的部件就是議論文的議論段。
  一篇議論文如果能有幾個聯繫密切並具有較強論證力度的議論段構成本論部分,那就會增加論證的深度、廣度和厚度,使議論文富有説服力。議論文出彩與否與標題、開頭和結尾有關,更與議論段密切相關。作者的議論能力主要體現在議論段。因此,寫好議論文的議論段至關重要。
  (三)
  議論段如何修改提升?
  1.稍差的議論段改成中等的議論段原文:當工業革命的轟鳴聲打破了莊園的寂靜,當汽車後面的黑氣取代了馬蹄的清脆聲,一個浪漫的時代結束了,一個理性的科學的時代誕生了。沒有人敢説這個時代不好,冷冰冰的數據構成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裏,聯繫不再需要漂洋過海,只需輕輕一點鼠標。但是這冰冷的一條線怎麼能維持人與人的感情呢?改文:科技方便了生活,也改變了人心。當工業革命的轟鳴聲打破了莊園的寂靜,當汽車後面的黑氣取代了馬蹄的清脆聲,一個浪漫的時代結束了,一個理性的科學的時代誕生了。沒有人敢説這個時代不好,冷冰冰的數據構成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裏,聯繫不再需要漂洋過海,只需輕輕一點鼠標,但是這冰冷的一條數據線怎麼能維持人與人的感情呢?人們對於到手的東西,越是艱難越珍惜,“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那種美好而柔軟的思念,也只有在農業文明時代才有。小結:加了分論點、結論句。
  2.中等的議論段改成良好的議論段科技方便了生活,也改變着人心。隨着時代的發展,科技主導了人類。當工業革命的轟鳴打破了莊園的寂靜,當汽車的鳴笛取代了馬蹄的清脆,一個浪漫而人文的時代結束了,一個理性而科學的時代誕生了。沒有人敢説這個時代不好,因為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信息時代那些冷冰冰的數據構成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人際的聯繫不再需要漂洋過海、跋山涉水,只需輕輕一點鼠標,千里只是咫尺,遠古如在目前。但是這冰冷的一條數據線後面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那種瞬息可達、變化無窮的資訊怎麼能維持恆久不變的感情呢?人們對於到手的東西,越是艱難越珍惜。“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那種美好而柔軟的思念,也只有在農業文明時代才有。而科學和信息技術,在某種程度上説,讓我們的人心變得麻木和堅硬了。小結:加了過渡句;改了後語言更加有道理了;拓展了結語,更加扣題。3.中等的議論段改成良好的議論段:(格式問題不能顯示,全文見原文鏈接)小結:屬於中等偏上的議論段。如何昇華?
  ①段落觀點句位置不同,從個別推向一般。
  ②論據的闡述和分析結構不同;
  ③結論句表述不同。從例子回扣觀點。
  昇華後的(二)段觀點鮮明,論據明晰,論證嚴密,緊扣論點,論證有力。
  (四)
  寫好議論段的關鍵是論據的組織和表達沒有“異想”,哪來“天開”“異想天開”是科技發明創造的源泉(分論點)。沒有“異想”,哪來“天開”’縱觀古今中外的發明創造,莫不如此(過渡句)。如果沒有魯班被茅草割破手的“異想”,怎麼會有鋸的發明?如果沒有把字從笨重的竹片請到輕巧東西上的“異想”,怎麼會有紙的發明?如果沒有通過屏幕顯示圖像的“異想”,貝爾德怎麼能製造出第一部電視機?如果沒有對蘋果落地的“異想”.怎麼有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如果沒有凌空飛翔的“異想”,萊特兄弟的飛機又怎麼會飛上藍天?(五個論據,假設反證)。上述的事例足以證明,“異想天開”是科技發明、社會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這句既是論證,又是結論)。
  分析:
  1.中間用五個假設句式,
  2.概括敍述5個事實論據,
  3.組成了並列式的論據,
  4.句句緊扣關鍵詞“異想”“天開。自信和自負人要自信,但不能盲目。(分論點)三國時的馬謖乃蜀軍一員大將。鎮守街亭,他把二十萬大軍駐紮在高山上,久經沙場的老將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將士信服,但唯有馬謖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謖也依軍法被處斬,身首異處。街亭失守,是因為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於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在決策、辦事時不能盲目自信,要擇善而從,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分析:
  1.中間主要敍述一個事實;
  2.從現象到原因進行分析;
  3.扣住盲目自信分析;
  4.是層進式的論據。
  小結:想一想,上面二段論據的組織和表達,對你有什麼啟發?
  (五)
  議論段的變式在有些段落中,結論性的句子有些有,有些沒有,可視情況而定。有時候分論點的句子在最後,一開始就是過渡句:《沒有“異想”,哪來“天開”》文中的段落: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一項重大的發明與創造,莫不如此(過渡句)。試想:如果沒有瓦特對蒸汽托起壺蓋的“異想”,又怎麼有第一台蒸汽機的誕生?如果沒有蘋果落地的“異想”,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又怎麼會被發現?如果沒有翱翔藍天的“異想”,中國的“神舟”又怎麼能飛向太空?(陳述論據兼論證)可以説,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是建立在異想天開的基礎上的,沒有“異想”,哪來“天開”(分論點)。文段把觀點句放到結尾,在前面論據的基礎上可謂水到渠成;另外,末尾點題,也可以叫卒章顯志,符合閲卷者的閲讀習慣,論點也是非常突出的。
  (六)
  學以致用,當堂練習1.閲讀下面的材料,然後按要求寫作。2012年11月2日下午,揚州大學附中學生徐礪寒騎自行車上學,途中不小心剮壞了路旁停着的一輛寶馬車的後視鏡,徐礪寒當時嚇懵了,雖然周圍沒有其他人,但他仍然選擇等待車主。在原地等了20分鐘,眼看上課時間快到了,車主還沒出現,徐礪寒決定在車窗上留一張寫有自己聯繫方式的紙條。就在徐礪寒寫完紙條後,寶馬車的車主凌先生過來了,他查看了自己車的受損情況,聽徐礪寒説明情況後,笑着拍了拍徐礪寒的肩,沒讓他賠償,並催他趕緊去上學。後來凌先生説:“看到這個孩子一直候在車旁,自己當時很感動。”要求:根據以上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有意識運用所學標準語段,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議論段。2.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段不少於300字的文段。風可以吹起一張大大的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小小的蝴蝶……

2016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素材:大學入學測驗議論文提分之規範議論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