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國學文化>

陳寅恪簡介作文

國學文化 閲讀(2.75W)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閲讀經、史、哲學典籍。通過留學期間的學習,具備了閲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於梵文和巴利文。

陳寅恪簡介

1925年,正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趙元任接受清華邀請,到清華國學研究院做導師。但要辭職需找個相當資格的人代替,趙元任與系主任都覺得,只有陳寅恪有資格接替他,便給遠在柏林大學求學的陳寅恪寫信徵求意見,陳回信説:“我不想再到哈佛,我對美國留戀的只是波士頓中國飯館醉香樓的龍蝦。”

劉文典鄙視新文學作家,當他得知西南聯大要提升沈從文為教授時,勃然大怒説:“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朱自清該拿四塊錢,沈從文連四毛錢都不該給。他要是教授,我豈不是太上教授!”

1940年暑假,陳寅屬去香港探親,並等船赴英以應牛津大學之聘,終因二戰爆發未能成行,困居香港。後在全家返回內地途中,兩木箱隨身攜帶的書籍又遭盜竊。據説這是兩箱更加珍貴的書籍,所以這一次的打擊更大,等於多年心血徹底付諸東流,令陳先生精神幾近崩潰。

1925年,陳寅恪從歐洲留學回國。這時,清華大學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虛心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他們都曾極力向校方舉薦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

  評價

傅斯年説:“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胡適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記中稱:“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季羨林《回憶陳寅恪先生》一文講道:“寅恪先生講課,同他寫文章一樣,先把必要的材料寫在黑板上,然後再根據材料進行解釋、考證、分析、綜合,對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別注意。他的分析細入毫髮,如剝蕉葉,愈剝愈細愈剝愈深,然而一本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斷,不誇大,不歪曲,不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