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我讀論語的感悟作文1000字(精選5篇)

精選 閲讀(1.18W)

篇一:我讀論語的感悟作文1000字

我讀論語的感悟作文1000字(精選5篇)

劉昊喆

夢想是什麼,是努力時心中不滅的火種,是迷茫時前進路上的燈塔,是……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那麼它就失去了心靈的支柱。有夢想的人生註定是豐富多彩的,就像一首歌裏唱到“我知道我沒有天分,但我有夢的天真。”心懷夢想吧,奔向遠方。

關於夢想,我們不難想起《論語》中的“侍坐”篇。孔子作為老師,讓弟子們談談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子路率爾而對,“可使有勇”,冉有則曰:“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則只想做一個小相。除了子路,其他兩人的回答都是很謙虛的,但他們的抱負,都是從自我的角度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孔子問到曾皙時,“鼓瑟希,鏗爾。”他放下瑟站起來,答:“我的夢想與其他三人不同,”孔子鼓勵他,他才説:“成年男子五六人,未成年的小童六七人,一起在春天時去沂水裏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風,唱着歌,走在回去的路上,這就是我的夢想。”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他的回答無疑是夫子心中的完美答案,“吾與點也”表達了曾皙的夢想與孔子的夢想不謀而合。在千年前的那個時代,有這樣的理想的人少之又少,就像子路、冉有、公西華所説的,使軍隊有勇氣,使人民富足,做司儀官主持禮儀活動。這樣的夢想是實在的,而曾皙的夢想與那個時代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説是難以實現,他正是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考慮了廣大人民的幸福與快樂,是一種大同社會。那是真正的儒家的理想之境界,是儒家“仁”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他獲得了孔子的稱讚。他的“暮春圖”讓我們看到他的夢想是天真的,是可貴的,因為他純淨的心靈不被凡塵所蒙垢。

曾皙註定也是孤獨的。雖然大同社會難以實現,有人嘲笑他,不理解他的觀點,但他仍然心懷“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夢想。與自己的孤影跳着世上關於夢想的最美的華爾茲。

無獨有偶,作家梭羅划船於他的瓦爾登湖上時,他説,充滿自信的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梭羅和曾皙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雖然天真,不被世人所理解,難以實現,但是他們沒有停止追尋夢想步伐。因為有夢想,他們也成為被歷史記住的人。千年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都留下不朽的印跡!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中的年輕人。誠然,天賦不同,人力有限,總有事情也許我們永遠也做不到。可星星就在那裏,大海就在那裏,那閃耀的夢想就在那裏。​我們既然有夢,那為什麼不去追呢?著名辯手詹青雲在一次總結陳詞時説,越年輕我偏要勉強,就算拼盡全力也得不到,那又怎樣,我得到了成長,獲得了滿足,這就夠了。“你的心在哪裏,你的收穫就在哪裏”。讓我們一起在成長的路上朝着自己的夢想,努力奔跑,奮力前行吧!

篇二:我讀論語的感悟作文1000字

郭奕林

儒家將有德者稱為君子,在《論語》中提及107次,在《孟子》、《荀子》中也反覆出現。為何“君子”之道這麼被儒家所看重所標榜呢?不如以《論語》為出發點,尋找答案。

《論語》中對君子的定義與闡述如按作用對象來劃分的話,可分為三類:對己、對人、對家國天下。“對己”便是對君子自身修養德與內藴做出的要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不器”、“君子博學於文”、“君子坦蕩蕩”、“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驕”等,諸如此,皆是對美好高潔情操的標準,都是對自我人格的要求。君子要行如畫,止似山,成為一種符號與象徵——正確的品格的象徵。但同時這個象徵並不虛無並非不可求,非鏡中月,水中花,而是一種全而細,廣而微的明確形象。君子之道的力量,就在於它指出了路,點明瞭完善自身的方向。有了明晰的目標,便使“完美”更易接近,個人更易得到提升以達到更高一層的境界。而個人得到了發展,人的意義就更為深刻了。於是“親親”、“尊尊”有了發端。儒家的“仁愛”有“人之常情”相佑,但所推及的愛的遠近取決於個人的修養與節操。儒家“由己推人”的“己”是一切的中心,立人以推仁,樹君子得以成大儒。儒家的世界需要君子,這樣“仁愛”才能不侷限於眼前,才能得到“齊國治國平天下”的仁才。所以為了“仁愛”、為了“小康”、為了“大同”,儒家需要讓蒼生黎民書生懂得何為君子,君子又如何立身。以此得到更多有德的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對他人更是如此。“君子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前者講的是君子如何待人,如何愛人,如何待人方正周平,不遷怒不生怨這一類的事,後者則代表了於人交往中得到才智的提升,參悟“仁“的理義的過程。由此可見,儒家提倡君子與人交流應是學習知識,各補短揚長的過程,是學會包容學會尊敬、學會愛的過程。這其中,君子追求的是內心的平和與安寧,是以“仁”待人,剋制內心的怨恨,推愛到他人身上的蜕變。儒家希望引導人能從親兄弟到親友朋,並將此情感傾注在“君子之道”上。應“君子之道”拜託愛人的血緣枷鎖,走出門户,才是達到了愛“他人”的境界。從此處起,“人不獨親其親”才算落到了實處,“仁愛”終於迎來了第一縷落在大地上實質的光。這樣,“仁愛”總算是從理論到實踐,才有向後發展的可能。

往後,便是對家國天下。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以為國效忠,對天下出力為己任和畢生擔當,儒家認為“思不出其位”合乎禮不逾矩的君子可治理好國家。因為君子守禮而知止,有德而不冒進,其身合乎禮,能恢復禮樂之制,使天下重新擁有秩序。但這個理想孔子未能實現,孟子非能實現,荀子未能實現,並未他們不賢不君子,而是因為文不對題、藥不對方。不過僅僅幾百年後,贏得了戰國的法家輸了漢家,從此被迫隱退幕後,台前一家獨唱的正是儒家。這是為何?因為帝王們現在需要這樣的君子輔佑,國家需要這樣的秩序。君子們的守禮知止成了帝王的安心丸,所以哪怕儒家不需要,統治者也需要弘揚“君子之道”了。他們要一個安定的天下,而“仁愛”——至少是仁愛的外衣能許諾他們。就這樣,儒家在春秋戰國之外的時間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成為了歷史的贏家,而“君子之道“一弘揚就是幾千年。

儒生們口口相傳的“子曰“中,孺子們在竹片上一筆一劃刻下的《論語》背後,豎着君子挺拔千年的傲骨——君子之道説到底就是儒家之道,仁愛之道。《論語》中對”君子“的一百零七次呼喊正是對仁愛的呼喚;對君子的追求與讚美,便是對儒家思想的播種。

中華上下,獨尊儒術,自漢朝起,每個讀書心中都有一個君子,一個孔孟,一個大同天下。於是前赴後繼,捨生取義,死而後己,在所不辭。

篇三:我讀論語的感悟作文1000字

王鑫

特別喜歡觀月,忽圓忽窄,時明時黯。曠朗的明月總是很少,那月邊十有八九要圍上些雲霧,纏綿盈繞,還有月下亮面中被映照出的遺影,像我們被充盈的生活,為人處事,總是摻透些紛雜,不夠分明達情,不覺有些煩亂。

當眼前紛擾,不知如何待人處事,直面生活時,起初是母親給了我答案。她對我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曾問她是什麼意思?她説,多體諒別人,不要任己妄為,不想做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於是,我懵懵懂懂,自以為懂了,在那個月光不是很澈亮的夜晚,即使微弱,我還是覺得有幾縷光影傾灑進台窗,零碎照射進來,一點明亮。

後來在更為瑣碎複雜的生活中,我終於完整地遇見了它。是《論語》中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免想到,究竟這個"恕"字是有多大魅力,才得以古人戒訓而終身行之?在點滴生活中,它給了我答案。

在像有母親陪伴一樣的無數夜晚和月影中,我時常想過,我們處在物質充盈變化的時代,許多處事待人的行為和言行並不合宜,甚至於稱得上冷漠。社會洪濤中,人本和愛人精神在加速前進的社會中泯滅,缺少人文關懷。很多人覺得自己受生活很多方面力量的擠壓或拉扯。當代人也能輕易感受到那種“誰都在相互逼迫,誰也無法放過誰”的心酸。但世上沒有不受力的物體,至於最終也只能呼籲一種無可奈何的善良:“如果我們註定要成為生活的乙方,至少在我們自己當甲方的時候,可以選擇對彼此善良一點。”——這更呼籲一種‘恕’的精神。

所謂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杆秤,稱人先稱己,每個人都不盡完美,而唯有包容有愛,眼中方能容有世界,而路也不在他人行動中,而在自我修為裏。如果人人踐行一點“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一點仁愛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種換位思考的智慧,可以尊重、平等待人,更是處理人際關係、事務的重要原則。為人處事生活中多一點換位思考的“恕”思維,就使人與人之間多了一份“向心力”,這更是論語的智囊!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論語》就恰好是其中一筆最絢麗的瑰寶。它充滿了對社會發展、社會秩序、人際關係以及個人行為的深刻洞察,我們在生活中思考人與人,心與物、知與行時,幾乎沒有跳出這些哲思的藩籬。而"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更深植我心,砥礪人格,樹我成人。

“恕”的寬容、包納與仁愛,給我們生活繫上了一條聯繫人、物、事彈力繩,在富餘的間隙中游戈並發現人生的諸多意義與美好。

其實我們心中都有一扇開向遠方的窗,總有被鑲嵌在牆裏的明亮,看得見日出、日落、朝來和夕往,看得見迷霧、陰雨、雷電或豔陽。希望我們可以懷揣着仁恕之心,去温暖的擁抱生活,感受人與人之間散落的星點美好。

現在是冬,十二月的寒風凜冽,五點五十分,我在月光下,學校小路上站立許久許久,望着遙遠的圓月,霧氣散盡一片光影明澈,皎皎如輝。有想到與母親那個月色朦朧的初始的夜晚,那一句不經意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已然融成明熒一剪光亮落在我心上,一片澄亮。

篇四:我讀論語的感悟作文1000字

畢明磊

在一個平凡的下午,我翻開一卷《論語》面窗而坐,窗外晴空明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正午的陽光大片的灑在桌上,灑在字裏行間。當翻看到這句話時,那大片的陽光便猶如那陣陣金黃的波濤,層層疊疊,將我無邊的思緒,湧送到千年之前……

眼前正緩緩浮現一高大的身影,身前正漸漸展開一條崎嶇蜿蜒的山路。身的一側是陡巖峭壁,另一側便是那泗水在腳下奔流不竭。空氣中散發着潮濕的青草芳香,河谷中的濕氣包裹着我。太陽很高,光線直射到谷底的泗水中,隨波濤汩汩遠去。所以即使是在山谷中,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那身影停住,仰觀俯察,興起而歎。面對東流滾滾的泗水,我見到了獨立於河畔的孔子。他身雖年邁,目光卻迥然散發出智慧堅定的光芒。

“就如時間,去而不返。”我低聲説道。

“故更應加倍珍惜。”夫子找得一平地緩緩盤腿而坐,他望向谷底的水又道:“日月運行,晝夜始更,是往去的一日復一日;花開木落,四時變遷,是往去的一年又一年;人生而壯,暮而老,便是往去的一代又一代……”

“那人世間,自然界,宇宙萬物,無一不是逝者,像那泗水晝夜不住的流。”我似悟非悟道。

夫子只是笑着頷首,隨着河流隆隆的波濤聲,那蒼勁有力的聲音又接着説:“濯足激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逝者可以包含世間萬物,但他們雖然表象晝夜消逝,卻又有着另一番永恆。我們觀察到了逝者不捨晝夜地流去,也同時要看到逝者背後所含的永恆。就如時間,又不僅僅單指時間,其對萬事萬物都有意義,也包括你自己。”

“我自己?”我稍稍停頓,略有思索。

斜陽殘照,二人對坐的身影在崎嶇的山路上漸漸拉長,一直延伸到泗水東流的遠方。、

“於我的意義,那想必是‘學無厭而求甚解’吧!青春易逝,韶華難再,故更應珍惜青春,進學不已。萬物皆為逝者,然而萬物的真理確實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即是永恆,故看問題要看到本質,學求甚解。”

“看來,你已經讀到了自己的東西。”夫子欣然,不再説什麼。

曲終人不見,河上數峯青。那對坐的河谷在我眼前隨夕陽殘照漸漸淡去,夫子的身影也在我眼裏漸漸模糊。泗水遠去,是為逝者,然泗水上青峯疊疊,即為永恆。夫子亦遠去,是為逝者,然《論語》留誦百代,是為永恆。

恍惚間,我回到了桌前,望着《論語》中的一文一字,光耀千年,歷久彌新。其香韻猶感,跨越千年的哲理影響深遠;又如春上新枝,每讀一遍都可以讀出自己的思考。《論語》中的先人哲思,伴隨着一代代炎黃子孫,終是在不捨晝夜流逝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了永恆。

大片的陽光早已不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再看這句話時,又恍然間讀出不少新意。語其逝者,其意卻永恆。

在一個平凡的下午,我合上這卷《論語》面窗而坐。窗外的天空早已漸漸暗淡,而心底卻多了一份明朗。

篇五:我讀論語的感悟作文1000字

唐佳慧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但若要説其中最閃耀的,閃耀的時間最長的,莫過於儒家;但要説是哪個人物,便莫過於孔子。而將孔夫子送上神壇的,也讓他走下神壇,來到人間的,便是《論語》。

《論語》含括的範圍之廣,小至學習的內容,大到社會的責任,其思想更是融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光照古今,澤被蒼生。人們常説,“半部《論語》平天下。”而其中的精髓便是孔老夫子堅持了一輩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被孔子的學生稱之為“絕四”。這是儒家最深的內核,也是對人生價值觀、道德觀的最深啟迪。

毋意,意為不臆測,不以主觀意識妄斷客觀現實。這是人們如何探索事物的最基本態度。若是以主觀主義的作風探索事物,必然會進入誤區,其結果,謬種誤傳,誤人不淺。毛主席曾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批判主觀主義的學風,其實不僅是對待革命學習,對於探索事物皆是如此,不主觀臆測,才能不“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而此觀念,源於遙遠的春秋時代,閃爍在孔夫子的思想中。

毋必,意為不獨斷,不犯絕對主義的錯誤而辯證地看待事物。我們讀《論語》,就會發現孔夫子善於將事物分為兩個部分,找出它們的對立面,從而分析事物。我們常説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是孔子將學習一分為二的看待的典例,不同於大部分的人們,孔夫子將思與學分開辯證論證,闡明瞭思與學對學習的重要性,他所使用的方式一如辯證法的原理,其中的哲思,穿越兩千多年的歲月,與當代哲學交相輝映。

毋固,意為不固執,即不固守而深知變通。這是為人處事的重要準則。固執按俗語説便是“鑽牛角尖兒”,即是被一個事物所困住,不能自拔。《論語》之中有“大德不逾賢,小得出入可也”一句,大致意為原則必須堅持,其他有所出入也不必固執。眾所周知,固執義貶而堅持義褒,兩詞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所跟的賓語上。為“大德”是堅持,為“小德”則為固執,這便是孔老夫子早已點明的箴言。

毋我,意為不唯我,即不存我見而以事實説話。這是與人溝通的必備良方。孔老夫子被多少人譽為聖人,但他從不自我,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終身踐行,將“有教無類”謹記心間。而古今中外,多少人因自我而陷入深淵。無論是西楚霸王終渡不過江;還是趙括紙上談兵;到拿破崙敗於滑鐵盧,皆是因為自我而輕敵,看不清狀況而自吞惡果。不唯我,看起來容易,卻十分難以做到,人們有時常常將自我的觀念強加於人。於是孔子的呼聲從遠方傳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需要開闊眼界、寬闊心胸,需要“恕”的“毋我”。這是與當今社會多元包容的特點相吻合的,而這必將使《論語》在新時代更綻光芒。

若“毋意,毋必”多為孔子在道德觀上對後人的勸誡,那麼“毋固,毋我“為孔子在世界觀上對後人的引導。當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放下個人見解,辯證地分析,單純地將事情做好;在與人溝通合作時,不固執己見,對他人的言論胸懷謹慎之心,避免因盲目自我膨脹而否定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困境。孔夫子以他自己的“四絕”向我們詮釋了我們應如何在社會上自處的問題的最好答案。

噫籲嚱,《論語》者,義廣,義深,義過去,義現在,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