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鞌之戰》閲讀答案(附翻譯)作文

文言文 閲讀(7.82K)
t: 150%; margin: 0cm 0cm 3.75p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鞌之戰[1]

《鞌之戰》閲讀答案(附翻譯)

選自《左傳·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原文】

癸酉,師陳於鞌[2]。邴夏御齊侯[3],逢醜父為右[4]。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為右[5]。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6]。”不介馬而馳之[7]。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8],曰:“餘病[9]矣!”張侯[10]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11],餘折以御,左輪朱殷[12],豈敢言病。吾子[13]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14],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15]?——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16]。此車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19]?擐甲執兵,固即死也[20]。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1]!”左並轡[22],右援枹而鼓[23],馬逸不能止[24],師從之。齊師敗績[25]。逐之,三週華不注[26]。

【註釋】

[1]鞌之戰:春秋時期的著名戰役之一。戰爭的實質是齊、晉爭霸。由於齊侯驕傲輕敵,而晉軍同仇敵愾、士氣旺盛,戰役以齊敗晉勝而告終。鞌:通“鞍”,齊國地名,在今山東濟南西北。

[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師,指齊晉兩國軍隊。陳,列陣,擺開陣勢。

[3]邴夏:齊國大夫。御,動詞,駕車。御齊侯,給齊侯駕車。齊侯,齊國國君,指齊頃公。

[4]逢醜父:齊國大夫。右:車右。

[5]解張、鄭丘緩:都是晉臣,“鄭丘”是複姓。郤(xì)克,晉國大夫,是這次戰爭中晉軍的主帥。又稱郤獻子、郤子等。

[6]姑:副詞,姑且。翦滅:消滅,滅掉。朝食:早飯。這裏是“吃早飯”的意思。這句話是成語“滅此朝食”的出處。

[7]不介馬:不給馬披甲。介:甲。這裏用作動詞,披甲。馳之:驅馬追擊敵人。之:代詞,指晉軍。

[8] 未絕鼓音:鼓聲不斷。古代車戰,主帥居中,親掌旗鼓,指揮軍隊。“兵以鼓進”,擊鼓是進軍的號令。

[9] 病:負傷。

[10]張侯,即解張。“張”是字,“侯”是名,人名、字連用,先字後名。

[11]合:交戰。貫:穿。肘:胳膊。

[12]朱:大紅色。殷:深紅色、黑紅色。

[13]吾子:您,尊敬。比説“子”更親切。

[14]苟:連詞,表示假設。險:險阻,指難走的

[15]識:知道。之,代詞,代“苟有險,餘必下推車”這件事,可不譯。

[16]師之耳目:軍隊的耳、目(指注意力)。在吾旗鼓:在我們的旗子和鼓聲上。進退從之:前進、後退都聽從它們。

[17]殿之:鎮守它。殿:鎮守。

[18]可以集事:可以(之)集事,可以靠它(主帥的車)成事。集事:成事,指戰事成功。

[19]若之何:固定格式,一般相當於“對……怎麼辦”“怎麼辦”。這裏是和語助詞“其”配合,放在謂語動詞前加強反問,相當於“怎麼”“怎麼能”。以,介詞,因為。敗,壞,毀壞。君,國君。大事,感情。古代國家大事有兩件:祭祀與戰爭。這裏指戰爭。

[20]擐:穿上。執兵,拿起武器。

[21]勉,努力

[22]並,動詞,合併。轡(pèi):馬韁繩。古代一般是四匹馬拉一車,共八條馬韁繩,兩邊的兩條系在車上,六條在御者手中,御者雙手執之。“左並轡”是説解張把馬韁繩全合併到左手裏握着。

[23]援:拿過來。枹(fú):擊鼓槌。鼓:動詞,敲鼓。

[24]逸:奔跑,狂奔。

[25] 敗績:大敗。

[26] 周:環繞。華不注:山名,在今山東濟南東北。

【譯文】

六月十七日,齊晉兩軍在鞌地擺開陣勢。邴夏為齊侯駕車,逢醜父擔任車右做齊侯的護衞。晉軍解張替郤克駕車,鄭丘緩做了郤克的護衞。齊侯説:“我姑且消滅了晉軍再吃早飯!”齊軍沒有給馬披甲就驅車進擊晉軍。郤克被箭射傷,血一直流到鞋上,但他一直沒有停止擊鼓進。並説:“我受重傷了!”解張説:“從開始交戰,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斷箭桿繼續駕車,左邊的車輪被血染得深紅色,哪裏敢説受了重傷?您還是忍住吧。”鄭丘緩説:“從開始交戰,只要遇到險峻難走的路,我必定要下去推車,您哪裏知道這種情況呢?——不過您確實受重傷了!”解張説:“我們的旗幟和戰鼓是軍隊的耳目,或進或退都聽從旗鼓指揮。這輛戰車只要一人鎮守,就可以憑它成事。怎麼能因為受傷而敗壞國君的大事呢?穿上鎧甲,拿起武器,本來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您雖然受了重傷還沒有到死的地步,您就盡最大的努力啊!”於是左手把馬韁繩全部握在一起,右手取過鼓槌來擊鼓。戰馬狂奔不止,晉軍跟着主帥的車前進。齊軍大敗,晉軍追擊齊軍,繞着華不注山追了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