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閲讀答案(附翻譯)作文

文言文 閲讀(3.33W)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柳宗元

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閲讀答案(附翻譯)

將為穹谷嵁巖①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凌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狀,鹹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於是乎在。

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於奧草;有泉焉,伏於土塗。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遊。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望其地,且異之。使命芟其蕪,行其塗。積之丘如,蠲之瀏如④。既焚既釃,奇勢迭出,清濁辨質,美惡異位。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餘。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僕。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遊。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於堂廡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鹹會於譙門之內。

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户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

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屋漏⑤,編以為二千石楷法。

【注】①嵁巖: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間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築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瀏如:蠲(juān),除卻污穢;瀏如,水很清的樣子。⑤屋漏:原指室內西北隅安藏神主的為人所不見的地方,後泛指屋之深暗處。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則必輦山石,溝澗壑 輦:用車載 B.使命芟其蕪,行其塗 行:行走

C.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 延:延請 D.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屋漏 措:放置

3.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的一組是:(3分)

①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 ②使命芟其蕪,行其塗 ③清濁辨質,美惡異位 ④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於堂廡之下 ⑤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 ⑥怪石森然,周於四隅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精心構制的開頭意藴頗豐:一是極現永州山水的詭異奇特,亦貶亦褒,寓造作艱難之意;一是借一二段的表述暗刺統治者窮奢極欲,勞民傷財;一是對韋使君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

B.第二段寫永州的自然環境,就文脈而言,此段為一伏,為韋使君的登場和新堂的落成蓄勢,與賢太守的浚理和新堂的華美形成鮮明的對比。

C.第四段連用六個反問句,層層深入,步步逼近。既肯定了韋使君的政績,且對賢太守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而在客觀上卻無情地鞭撻了更多的官吏們的倒行逆施。

D.縱觀全篇,方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乃為文眼,行文無一處不現此理,無一語不藴其玄:造作應如此,修身應如此,治家應如此,治國平天下亦應如此,此文是一篇充滿哲理,寄憂國憂民之苦心於其中的佳作名篇。

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於是乎在。(3分)

(2)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3分)

參考答案:

2.B(行:疏通,使動) 3.C

4.D(文眼:“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

5.(1)既要使百姓過得舒適,又可順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態,在過去是難以辦到的,可現在永州出現了。

(2)韋公不破壞原有地勢而造就了美麗的景緻,難道不是想順應民間習俗而教化民眾嗎?

[參考譯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象深谷、陡壁、深淵等自然風景,就得必須用車子運來山石,修通水道,跨過險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勞命傷財才能建造出來,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風貌,卻是無法辦到的,既要使百姓過得舒適,又可順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態,在過去是難以辦到的,可現在永州出現了。

永州實際是九嶷山的餘脈。那些開始整治規劃永州的人,圍着山頭修築了永州城。城中滿是石頭,卻被深草遮蓋着,有泉水,卻被泥土所埋沒,成了毒蛇穿梭,野獸出沒的地方。生長茂盛的樹與劣質的樹,佳與毒草,雜亂地混雜在一起競長。因此永州被稱為荒涼穢廢的地方。

韋公到永州作刺史已過一個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會平安無事。他看見那地方,覺得奇妙。於是命令除掉叢生的亂草,平整道,割掉的雜草堆起來象小山一樣,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來。雜草焚燒,河道疏通過後,奇特的地形便顯現出來了。清與濁便區別開來,美與醜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樹木,蒼翠清麗,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瀾動漾,曲折環繞。千奇百怪的石頭眾多而且整齊,矗擁在四周,有的似列隊,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遠,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於是在那裏修築房屋,作為遊覽的居所。那各種景物,無一件不與地形地勢相輔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廳四周呈獻它們的特色。城外連綿高大的峯巒,以及密林叢生的山脈,融為一體,有的隱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見。近處融合碧綠的原野,遠處與藍天相襯。這些景物現在都彙集到城門裏面。

於是韋公便邀請各方賓客進來觀遊,接着又宴請賓客。有人稱賀説:“看了韋公所做的一切,便可瞭解韋公的志向。韋公不破壞原有地勢而造就了美麗的景緻,難道不是想順應民間習俗而教化民眾嗎?韋公剷除醜惡的東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難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嗎?韋公清除濁流而使流水變清,難道不是想除卻貪污而建立廉政的風氣嗎?韋公登高望遠,難道不是想撫慰百姓嗎?如果從這些角度來看,那這座大堂就不僅僅是為了欣賞草木、土石、泉流,觀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將使韋公之後的永州長官們能從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請求將上面所説的一切刻寫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廳的角落裏,作為後來刺史們借鑑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