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序技贈寫真李山人》原文及翻譯作文

文言文 閲讀(6.03K)

【原文】

《序技贈寫真李山人》原文及翻譯

通州李子北遊於淮陰,館於蔣氏。李子素善..貌人,其留於淮也,縉紳國人鹹求..之貌。其貌人也,十嘗得十。或者問曰:“子之於技也,習矣乎?子而貌人,十嘗得十,何也?”

李子嘻曰:“餘非技人也,而遊.於技;餘非習於技也,而與技偶。

始餘挾策讀書,出遊於都邑,鮮然..與人羣,見夫老少者異狀,肥瘠者異質,黔皙者異色,長短者異形,妍醜者異姿。餘嗒然而神怡,春然而心融,少焉觸然而警中。是故餘志其形體,餘志其耳目口鼻,餘志其鬚眉,餘志其頷頤,餘志其權,餘志其輔①既而和墨配色,濡筆焉而加之素,恍然若覿②人焉。故餘貌之人也,十而失五六者鮮矣。久之,餘益與人習也,於是舍其格,遺其形,求之於俯仰,求之於瞻眺,求之於笑貌,求之於態,求之於情,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謀,犂③其有酬,於是和墨配色,濡筆焉而加之素,若與斯人笑語謦欬④焉。故餘之貌人也,十而失三四者鮮矣。今餘貌人多矣,餘不能為心矣,餘忘餘技矣。有求餘貌者,餘不知其貌若是耶?態若是耶?但餘隱几而坐,忽焉若覿於斯人於素,又忽焉若見斯人矜色而待餘,又忽焉若見紫氣於斯人眉宇之間,於是餘急起而圖之,又不知孰使餘起耶?孰使餘圖之耶?孰使餘不肖耶?故餘之貌人也,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餘又安知技!”

於是淮南吳生聞之歎曰:“善哉。技可以語學矣!彼君子始而張弓,既而云行水止,而天遊焉天下乎,疇靳⑤哉?熙熙神應之矣——是謂凝化。”

【注】①輔:頰骨 ②覿(dí):見 ③犂(lí):明確 ④謦欬(qǐng kài):言笑 ⑤疇靳:意指“收放”。

【譯文】

通州的李先生往北遊歷到了淮陰,住在蔣氏家中。李先生向來擅長給人畫像,他在淮陰停留的時候,官員百姓都來請求他給自己畫像。李先生給人畫像都十分逼真。有人問他:“你的畫技,(是)反覆習得的嗎?你給人畫像,都畫得那麼逼真,(這是)什麼原因呢?”

李先生嘻笑着説:“我本不是畫匠,卻能自如地運用畫技;我並非反覆練習技藝,而能與畫匠相匹敵。

起初,我勤奮讀書,去京都遊學,(喜歡觀察)與眾不同的人,看見那些老者、少年不同的外形,肥胖、瘦弱(的人)不同的形體,黑白(的人)不同的膚色,高矮(之人)不同的身長,美醜之人不同的姿容,我便怡然忘懷,興奮和樂,一會兒,內心有所觸動而感覺敏鋭。因此,我(便)記住他們的形體,記住他們的耳目口鼻,記住他們的鬍鬚、眉毛,記住他們的下巴、面頰,記下他們的頰骨。不久,便調和好墨汁,調配好顏色,沾墨潤筆而畫在白絹上,就好像見到了這個人。所以我給人畫像,十分失之五六分的情況是很少的。

時間長了,我對人更加熟悉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捨棄了他們的模樣,忘掉了他們的形體,在(人)俯仰之間、遠望之際、笑顏神態、性情方面(不斷)探求,我的內心有時好像清楚了,便有想法;明確了,便有規劃。這時便調和好墨汁,調配好顏色,沾墨潤筆而畫在白絹上,就好像和這個人不停地言談説笑。所以我給人畫像,十分失之三四的情況是很少的。

現在我給人畫的像多了,我就不把技藝放在心上了,已經不計較我的畫技了。有人請我畫像,我已不在意他們的相貌、神態是這樣嗎?只是和(他們)倚靠着几案而坐,忽而覺得平素見到過這個人一樣,忽而感覺到這個人似神色莊重地等待我,忽而似乎看見這個人眉宇之間透出富貴之氣,這時我趕緊起身作畫,可又不知道是什麼讓我起身?是什麼使我作畫?是什麼使我畫得逼真?是什麼讓我畫得不像?所以我給人畫像,不知道十分能像一分,還是能像九分,或是完全逼真,或是一點都不像?——(這些我都不知道),我又怎能知道技藝!”

於是淮南吳生聽後歎息道:“好啊,從技藝可以談談學習的道理了!君子起初(只是)拉弓,不久行止自由,繼而放任自然,收放自如,(這是)心領神會的境地——也就是所説的‘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