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國中英語>會考>

會考作文指導技法之一線穿珠

會考 閲讀(1.57W)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這裏的“形散”,指的是散文的選材自由廣泛;這裏的“神不散”,指的是主題思想的集中、凝練以及有一條明顯的行文線索。這種以一條特殊的線索組織材料的結構技巧,叫做“一線穿珠”。掌握這種技法,行文時駕馭材料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就可以從眾多複雜紛亂的材料中擷取所需之材料,有章有序地組織文章,使行文完美流暢,章法嚴謹和諧。

2013會考作文指導技法之一線穿珠

作為“穿珠”的“線”,可以是物,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一種思想感情,只要能夠體現題材之間的內在聯繫,體現文章的主題思想即可。

有位同學以《生命的季節》為題,以生命為綵線,用“懂事之春”、“灼熱之夏”、“碩果之秋”、“沉思之冬”四個小標題,描繪了生命的多姿多彩。文中雖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四個小標題由一線相連,恰似一串珍珠,熠熠生輝;每一個小標題,又各側重一個方面,環環相扣,使得文章結構十分緊湊。

運用一線穿珠法,一要有珠,材料要一個比一個棒,像珍珠一樣光豔奪目;二要有美麗的綵線,必須選用最能體現文章主旨,又能貫穿全篇的連綴物;三要貴藏忌露,有虛有實,或明或暗,形成文章的起伏變化,既不能讓讀者一目瞭然,又要讓讀者有跡可尋。

[例文欣賞]

三斤珍貴的水

故事發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區。這裏,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嚴格地限定為三斤,這還得靠駐軍從很遠的地方運來。日常的飲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飲牲口,全都依賴這三斤珍貴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口也一樣,渴啊!一天,一頭一直被人們認為憨厚的老牛渴極了,掙脱了韁繩,強行闖入沙漠裏惟一的也是運水車必經的公路。終於,運水的軍車來了,老牛以不可思議的識別力,迅速地衝上公路,軍車一個緊急剎車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車前,任憑駕駛員呵斥驅趕不肯挪動半步。五分鐘過去了,雙方依然僵持着。運水的戰士以前也碰到過牲口攔路索水的情景,但它們都不像這頭牛這樣倔強。人和牛就這樣耗着,最後造成了堵車,後面的司機開始罵罵咧咧,性急的甚至點火驅趕,可老牛仍不為所動。

後來,牛的主人尋來了,惱羞成怒的主人揚起長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開肉綻,哀哀叫喚,但還是不肯走開。鮮血沁了出來,染紅了鞭子。老牛的淒厲哞叫,和着沙漠中陰冷的酷風,顯得分外地悲壯。一旁的運水戰士哭了。罵罵咧咧的司機也哭了,最後,運水的戰士説:“就讓我違反一次規定吧,我願意接受一次處分。”他從車上取出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牛的面前。

母子眼中的淚水,沒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寧靜中,它們掉轉頭,慢慢往回走。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沒有喝以死抗爭得來的水,而對着夕陽,仰頭哞叫,似乎在呼喚什麼。不遠處的沙丘背後跑來了一頭小牛,受傷的老牛慈愛地看着小牛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頭舔舔小牛的眼睛。靜默中,人們看到了

21世紀的一個晚上,當我從電視裏看到這讓人揪心的一幕時,我想起了幼時家裏的貧窮困窘,想起了勞作的苦難的母親,我和電視機前的許多觀眾一樣,流下了熱淚。

點評:

《三斤珍貴的水》中“珍貴”是全文的“魂”。人畜每日限用三斤,且要從外地運來,乾旱地區缺水嚴重令人揪心,顯其“珍貴”;被暴打的老牛橫在路上索水,戰士感動,違規地獻出三斤水,情意“珍貴”;而最“珍貴”的莫過於老牛用強行索來的水滋潤小牛焦渴的鏡頭。人對動物的憐愛,動物對動物的撫愛,在無言的交流中顯得那樣和諧而令人悸動。由此可見,愛不僅溢滿人間,而且在動物世界裏也是温情盪漾。《三斤珍貴的水》以“三斤珍貴的水”為線索貫穿全文,收到了緊針密線的效果。老牛攔道索水,戰士違規取出三斤水,而老牛自己不飲,喚來小牛享用這“三斤珍貴的水”。電視機前的觀眾也不禁潸然落淚。

[學生習作]

愛在抽屜裏

張丹

廣告是商業的潤滑劑;家是情感的棲息地。而在我眼裏,抽屜則是愛的存放地。

小時侯,我住在姥姥家。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開牀頭的抽屜。姥姥家的親戚很多,姥姥每次都把親戚帶的好吃的東西放在牀邊的抽屜裏。因為姥姥知道,“小饞貓”似的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喊餓,並且對我而言,在牀上開抽屜是最方便的,也是最安全的。

小小的抽屜,塞滿姥姥無限的疼愛。

十歲那年,我看中了一件毛衣。雖然我知道家裏比較困難。但是我太喜歡它了,生怕別人搶先一步買走,所以我就對媽媽説了這件事。可沒想到媽媽卻大發雷霆,我一氣之下跑出家門,一整天都沒有回家。傍晚,再次從服裝店門口經過時,卻已不見我心愛的那件毛衣。我問店主,他説已經讓人買走了。

我失望極了,無精打采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回到家,我一句話也沒説就坐在牀前委屈地哭了。當我打開抽屜想拿東西時,卻驚奇地發現那件毛衣竟然躺在那裏,毛衣上還放着一張字條,上面寫着:丹丹,是媽媽不好,不該對你發脾氣,原諒媽媽好嗎?

當我看到這張字條時,我的眼角不禁濕潤了。我拿起毛衣仔細的看,淚眼模糊中,我彷彿看見媽媽辛勤勞作的背影,還有媽媽那件破得不能再破的毛衣。我放下手中的毛衣,來到媽媽身旁,哽咽着説:“媽媽,我知道錯了,我對不起您。”媽媽用手撫摸着我的頭説:“別哭了,媽媽怎麼會怪你呢?在媽媽面前,孩子的錯,沒有不可以原諒的。”

小小的抽屜,盛滿了媽媽無限的寬容。

近段時間,由於音樂在校園裏的流行,就連錄音機也變得非常暢銷。已上國三的我抵擋不了音樂的誘惑,就悄悄地存錢,買了一部夢寐以求的錄音機。但怕挨批評,就沒有告訴任何人。紙終究包不住火,這件事被爸爸知道了。他非常氣憤,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通,又把這件事告訴了外爺。外爺是一位非常嚴厲的退休教師,我平常就非常怕他,不敢上他家去(雖然他家距我們學校很近)。再加上這件事,我就更加不敢去了。然而,外爺卻找到了學校,他板着臉嚴肅地對我説:“放學後,到我這來一趟,哦,別忘了。帶着錄音機和磁帶。”放學後,我戰戰兢兢的來到外爺面前。外爺緊繃着臉,嚴肅地對我説:“你已經長這麼大了,卻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以後你要記住: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事先想一下後果。無論對與錯,都要敢做敢當。好了,我什麼也不説了,你自己好自為之吧。你快要會考了,這個錄音機我先替你保存着。”説着,外爺把它們鎖在了抽屜裏。看着眼前的抽屜,我的心裏不是氣憤,而是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小小的抽屜,鎖着外爺對我的關愛和希望。

小小的抽屜裝滿親人的愛,它時刻感動着我,温暖着我,鞭策着我……

點評:

“親情”是學生接觸最多、感受最深的情感。所以這個話題能夠讓學生人人有話説,人人有事寫,人人有情抒。但是,這類題材的作文在命題、選材方面也容易落入俗套。本文小作者就極力避免了這一點。題目“愛在抽屜裏”讓人覺得新穎別緻。選材緊扣題目:小時侯,塞滿抽屜的“零食”,是姥姥無盡的疼愛;長大後,躺在抽屜裏的“毛衣”,是媽媽無限的寬容;現在,鎖在抽屜裏的“錄音機”,是外爺無限的希望。

全文按時間順序來寫,條理清晰。三件事敍述完後分別用三個美句作結,既交待了時間,點明瞭中心,又使文章的結構渾然一體。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樸實的語言中處處滲透着濃濃的親情,深深的關愛。

洗腳

黃麗音

昨天在電視中看到這樣一組畫面:兒子為行動不便的父親洗腳。當兒子看到父親因勞累而變形的雙腳時,潸然淚下,哽咽着喊了一聲“爸爸……”。此時的我也淚流滿面。

去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吃過晚飯後,母親為我準備好了熱水,讓我洗腳。一向懶散的我不情願的坐在洗腳盆前,慢慢地把悶在鞋子裏一週的臭腳伸入水盆中,腳又臭又黑,我不想下手,只用兩隻腳來回的搓洗。“不要那麼懶省事,來,我幫你洗。”突然從門外傳來一聲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原來是父親。小時侯我經常聽父親這樣説。父親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為了這個家,不停的勞作,還不到五十歲,兩鬢就有了白髮,臉上的皺紋也多了,手變的像松樹皮一樣粗糙。每當我看到他不停的工作,想到他的不易,鼻子總是酸酸的。

當我回過神時,父親已經蹲在我面前了。他剛伸手,我忙説:“不用,我自己可以的。”説完把雙腳移到了盆的另一邊。爸爸在一旁笑道:“小時侯,不都是我給你洗嗎?”是啊!小時侯的確是這樣。我把手伸到水盆中,陷入了沉思,兒時的一幕幕又呈現在我面前:

父親把手伸到水盆中試試温度,把我按在板凳上,迅速地為我脱下鞋襪,輕輕地拖起我的小腳,慢慢地放入水盆,反覆地搓洗,仔細地檢查每個腳趾縫,把我的小腳弄的癢癢的,我經常會咯咯的笑個不停;他陪我們堆雪人,打雪仗;陪我們放風箏,領着我們踏青,觀賞桃花;教我們游泳,給年邁的爺爺擦洗,幫母親做家務,輔導我們功課……

腳突然感到熱了一下,原來母親往水盆中加了一些熱水。

父母是那樣的愛我們,默默地為我們做着一切,可是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呢?我們能像電視中那個兒子一樣,為父母洗一次腳嗎?

點評:

本文以洗腳為線索,巧妙地把兒時的事件和當時的情景結合起來。開始由畫面中的兒子為父親洗腳説起,引出父親要為“我”洗腳,想到兒時父親為“我”洗腳的情景,感慨自己沒為父母洗過腳。首尾照應,環環相扣,語言樸實,如在回憶父親為自己洗腳時用了“迅速地”、“輕輕地”、“慢慢地”、“反覆地”等詞,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篇較好的習作。

記憶深處的下跪

張小灣

那是七年級時的事了。當時學校開始實行“兩免一補”。我本不想申報的,覺得領了國家的錢,如果不好好學習的話,就會有種罪惡感。我不喜歡要別人的東西,但家裏的窘迫讓我猶豫了。還清楚地記得前幾天跟媽上街買菜,媽竟為了2角錢跟賣菜的商販爭了半天。媽是個很會體諒別人的人,她知道賣菜的也不容易,要不是家裏實在沒錢,她無論如何也不會那麼做的。想到這裏,我終於下定決心,馬上寫申請書。第二天早上班主任就要把申請書交給學校了,來不及跟媽商量了,我把申請書交給了班主任。

剛打過放學鈴,我就急忙趕回家。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個天大的好消息跟爸媽一起分享。跨進家門我習慣性的説了句:“媽,我回來了。”媽微笑着應了一聲。我蹦蹦跳跳來到正在做飯的媽媽旁邊。笑着説:“我21世紀最最親愛的媽媽同志,告訴您一個好消息:學校讓報‘兩免一補’,我把申請書交了上去了。如果批下來的話,能免一二百塊錢呢!”

“真的?那你怎麼寫的呀?”

“我把哥得乙肝的事報了上去……。”媽媽立刻臉色慘白,她緊鎖着眉頭大聲説:“你這孩子,長這麼大還不知道什麼該説什麼不該説,學校的佈告可是要張貼出去的,你哥就要娶媳婦了,如果讓人知道的話,還有誰願意嫁給你哥啊!……。”

再往下的話我一句也沒聽進去,我只知道,如果現在不到學校向班主任要回申請書,就要來不及了。萬一哥將來真討不到媳婦的話,我就算死一千次一萬次也還不請欠哥的債。

“媽,我這就去找班主任要回來。”“那你的學費咋辦呢?”對啊!難道又要爸媽四處去借學費,去求人?爸爸跟奶奶聞聲也都趕來了。爸説:“這申請書還是要報的,不如你去改一下?”

“可您讓我怎麼改啊?”

“你就寫咱家窮。”媽説。

“媽,您別天真了。窮,總得有個理由吧!要不然,學校是不會給免錢的。”

“孩子,不如你就寫我有病吧!”奶奶站出來説。

“奶奶,您就站在這好好的,沒病啊!我總不能睜眼説瞎話吧?再説,人家學校能不知道嗎?”

爸爸把煙往地上一扔,是的,他生氣了。“別以為我不知道,這寫申請書其實就是看你寫的文章咋樣?學校還真能挨家挨户去調查呀?有的家長銀行裏存着幾萬塊錢還讓孩子寫申請,難道他們也窮?那是他們的孩子會寫。你就不能説一次瞎話?”

“我不管別人怎麼樣,就算全世界都去説慌,我也不會的。”

“哼!你真行啊!夠高尚的!孩她媽把她給我關在廚房裏,這個學也不能讓她上了。”爸扭頭就走,頓時我的眼淚“譁”地流下來。就在此刻,我做出了連我自己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我生平第一次給人下跪了,而那人就是我至親至愛的爸爸。

“爸,求求您,我要上學,我也不想説瞎話騙學校,騙老師。您,就別逼我了,行嗎?”

爸爸轉過身,扶起我。朦朧的燈光下,我分明看見他的眼裏噙着淚花。他哽咽着,艱難地對我説:“還不是爸沒本事,咱家底薄,你姊妹又多,你的書錢學費,爸實在拿不出啊!”

聽到這話,我的心都碎了。望着爸那飽經風霜的臉,淚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雙眼。

“妮,去吧!到學校把申請書改一下。”媽幾乎在哀求我了。

我歎了口氣,接過媽手中的電燈,推開門,衝進了靜謐而又漆黑的夜裏……

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那次下跪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成為我永久的傷痛。

點評:

以一份“兩免一補”的申請書串起一組人物,成功借鑑《羚羊木雕》的行文技巧。小作者的誠實善良讓人感動。文章語言樸素,人物特點躍然紙上,是一篇很成功的作文。

注重煉字的王安石

王安石(公元1021-1088年),是北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宇介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任宰相,他依靠神宗實行改革,終因受到保守派的阻撓,被迫辭官。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春天,王安石從汴京(今河南開封)到揚州,又乘船西上金陵(今南京)。路過京口(今江蘇鎮江)時,瓜洲已隔江相望,鐘山也已不遠,只隔數重山了。此時,春風襲人,圓圓的明月當空朗照,王安石更想快些與家人團聚,便隨口吟出《泊船瓜洲》的詩來:“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中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原寫“到”字,王安石仔細一想,“春風又到江南岸”缺乏詩意,如何到?又從何到呢?沒有春天到來的可觀可感的具體形象。因此,他把“到”字改為“過”字,“春風又過江南岸”,春風剛到怎麼又過呢?也不妥。”過”有辭去之意,也不合春來的本意,更不用説具體形象了。因此,又改為“入”字,吟詠再三,這一“入”字,還是不甚貼切,接着又改成“滿”字。仔細推敲,“滿”字似乎稍好一些,但仍然缺乏春到江南出現的生機勃勃的色彩,意境不活潑,不耐人尋味。於是又把“滿”字塗去。如此反覆換了十餘字,都覺得不滿意。他乾脆放下筆來,走到艙外,觀賞月下景色,也好讓腦子輕鬆一下。他極目遠望,只見春風過處,月下隱約可見江岸柳條吐翠,青草搖曳,麥田綠浪起伏,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心曠神抬,突然想到賀知章《詠柳》詩中有“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詩句,又想到王維《送別》詩中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的詩句,這兩個寫到春天的“綠”字,讓人具體地感受到春天到來時的生動景象。

想到這裏,王安石立即回到船艙,把詩中第三句改成“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改,全詩境界大為改觀,整個江南生機勃發、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便色彩鮮明地躍然紙上了。王安石修改《泊船瓜洲》一詩的故事。是中國詩壇上注重煉字的一段佳話,一直受到後人的讚賞而傳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