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新素材——奧巴馬訪華

寫作素材 閲讀(2.02W)

美國的未來更多是由我們對太平洋彼岸的中國的立場而非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的立場所決定。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新素材——奧巴馬訪華

——羅斯福總統一百年前的偉大預言

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訪華

一、冒臨上海

“空軍一號”降落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23時16分許,上海,雨夜。

美國第44任總統、47歲的奧巴馬乘坐“空軍一號”抵達浦東國際機場

這是他的首次訪華之旅,也是首位在就職一年內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

中美建交30年來,太平洋兩岸這兩個大國從來沒有這麼親近過。

“跨過太平洋的握手”:周恩來在首都機場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

尼克松:“總理先生,我感到很榮幸,終於來到了你們偉大的國家。”

周恩來:“總統先生,非常歡迎你到我們的國家訪問。”

二、訪華大行程

15日(週日)晚由新加坡飛抵上海,當晚不安排公開活動

16日(週一)上午與上海市領導會面。

16日中午與中國青年學生對話一個多小時,其中15分鐘用來演講,另外一個小時用來回答學生的提問。據悉,與奧巴馬對話的學生多為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的學生。

16日晚抵北京,與胡錦濤共進晚餐。

17日(週二)上午胡錦濤將與奧巴馬舉行雙邊會談,之後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遊覽北京的一些熱門景點,參觀故宮。

18日(週三)奧巴馬將與温家寶舉行雙邊會談,並繼續在北京觀光,參觀長城。

19日晚奧巴馬結束訪華行程飛赴韓國首爾,19日晚啟程返美。

三、省親“兄弟會”

在北京會見其同父異母的弟弟馬克與弟媳。

馬克在中國深圳生活了7年,並娶了一位中國河南籍妻子。

馬克曾表示,他的妻子是奧巴馬的粉絲,希望介紹兩人認識。

四、關於奧巴馬

巴拉克奧巴馬(BarackObama),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父親是一位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母親是美國堪薩斯州的白人。奧巴馬和妻子米歇爾(Michelle)育有2女。

奧巴馬曾在印度尼西亞等許多地方生活。他曾先後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和馬薩諸塞州哈佛大學,並獲哈佛大學法學學位。

1996年首次當選伊利諾伊州(Illinois)參議員,曾在伊利諾伊州議會任議員,也曾任民權事務律師。奧巴馬提案要求公司建立新的就業資格審查系統,以確定公司職員是否為合法居民。

2004年在伊利諾伊州首次當選為國會參議員,成為美國國會歷史上第5位、本屆國會中唯一一位黑人蔘議員。

五、為什麼是上海?

奧巴馬訪華為何首選上海?

除了經濟、反恐、能源、氣候、朝核等時代大要以外,

我以為,這些問題背後隱藏的深刻改變正在被智者把握。

奧巴馬的骨子裏充滿了理想、改變和務實的基因。

這種氣質和37年前的尼克松何其相似!他們的戰略智慧何其超越!

37年前的冬日,尼克松訪華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始了另一個時代。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首次踏上中國國土,首站上海。

從這裏,尼克松開始了他“改變世界一週”的“破冰之旅”。

尼克松本人稱之為“謀求和平的旅行”。

要知道當時的中美還沒有建交,是他打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大門。

37年後的初冬,奧巴馬訪華,也是首站上海。

應該説,奧巴馬有意翻開兩國關係史上新的一頁——預示改變的一頁。


從關注自己到關注別人變化的不僅是形式

11月16日中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海科技館和部分中國青年進行了為時1個多小時的對話,對話全程通過電視和網絡媒體,迅速為中國和世界各國民眾所瞭解,並引起了熱烈的關注。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奧巴馬並非第一位與普通中國人進行直接對話的美國領導人,兩位布什前總統、克林頓前總統和多位美國國務卿,都曾在高校和其他場合與中國大學生和其他階層人士進行過對話、交流,但在對話中引入網絡視頻直播,似乎還是第一次,形式是全新的,內容和風格又有什麼新意呢?

和以往的類似對話一樣,奧巴馬在演講中強調了此行目的,強調了美國和他這位美國最高元首所關注的問題,在對話過程中甚至強調“美國總統的首要使命就是保護美國人民”。但與此前參與類似活動的美國領導人不同,在講話中他並未過多談及“美國價值觀”,也努力避免提到一些可能引起中方爭議、不快的話題。他多次談到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對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傳統的尊重。不僅如此,在演講和對話中,奧巴馬回顧了美中交往200多年的歷史,緬懷了中美友好、合作歷程中的多個美好瞬間,並引用了“温故而知新”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很顯然,如果説以往來訪的美國高級領導人,在這類活動中更多地注重“讓中國人瞭解美國人的想法”,此次奧巴馬則竭力想顯示一種新態度,即他本人和美國,都在努力嘗試瞭解中國,瞭解中國人。

與之相適應的是對話的另一方,即與會的中國青年代表們。以往在類似活動中,與會的中國民間人士,其所提出的問題,絕大多數是與中國話題有關,基本圍繞着美中雙邊關係,圍繞着“美國將怎樣看中國”、“美國將怎樣對待中國”等主題展開,這樣的話題在此次對話中仍然不少,但引人關注的是,不少提問者的話題,體現出更開闊的視野和胸懷。

譬如,人們聽到了對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憂慮,聽到了對阿富汗局勢的關注,聽到了對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問題的關心,也聽到了對奧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的感想、以及對奧巴馬個人成功經歷的興趣,從這些五花八門、甚至看上去有些雜亂無章的話題中,可以看到一個新現象,即新一代的中國青年,開始不僅僅侷限於利用這個難得的對話機會,試圖“讓美國瞭解中國”,而開始嘗試着通過這種交流、對話,去更多地瞭解美國、瞭解美國人的想法。

從關注自己到關注別人,從希望別人關注自己的想法,到先試着去關注、去感受對方的想法,當對話雙方不約而同出現這樣的新氣象時,人們只能將之歸功於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歸功於社會的發展,歸功於全球化進程,歸功於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歸功於兩國社會、民眾視野的開放和心智的成熟。

從“讓別人瞭解自己”到“讓自己瞭解別人”,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變化,更是中美兩個大國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彼此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當這種變化不僅僅侷限於這種特殊形式的對話,而逐漸滲透到上至官方往來,下至民間交流的中美關係各層面,將產生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影響。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正如奧巴馬此前在日本演講中所説,他並非不談“美國價值觀”,而是希望和胡錦濤主席私下談。如此次對話般和風細雨的交流,始終僅僅是兩個大國交往的一個側面,而不是全部,這是國際關係的常態,也是每一個參加和關注此次對話者所必須清醒認識和正確對待的。


奧巴馬對話中國青年的意義

作為新鋭總統,奧巴馬訪華首日就有與中國青年的對話內容。就像他用網絡成功打贏大選一樣,黑帥哥用對話青年,展開中美關係新的篇章。奧巴馬是第一流的公關人才,他在上海對話中國青年的所有內容,都緊緊扭住溝通、交流這個主線。

為了溝通、交流這個主線,他一出場就以“我瞭解中國”這個角度做了鋪墊:這不僅體現自己瞭解中國,也體現自己瞭解中美關係歷史。他説中國既有豐富的歷史,又有對未來憧憬的信念。上海在美中關係的歷史中是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報》打開了兩國政府和兩國人民接觸交往的新的篇章。當然他也知道姚明。

釋疑解惑,建立信任,是溝通的前提。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奧巴馬以主動提起《上海公報》,回答了中國年輕人最關心的台灣問題。只要承認這個公報,就等於堅持了一箇中國這一立場。

奧巴馬是美國總統,這個話簍子政治家,以他喋喋不休的方式介紹美國的價值觀和歷史,從林肯到馬丁?路德?金,以及美國“核心的原則”,即所有的人生來平等,都有着基本的權利,而政府應當反映人們的意志,貿易應該是開放的,信息流通應當是自由的,而法律要保證這個公平。

奧巴馬也體現了他的勇氣。正視全球氣候危機,坦承“在美國以及在很多發達國家,人均能耗量都比中國的人均能耗量大”,這在西方政治家有關中國的能源討論中是不多見的。

中國青年人非常喜歡奧巴馬,原因之一是這是一位“不好戰的總統”,這也體現出中國年輕一代的和平主義精神。奧巴馬當然不會放棄維護好自己“和平總統”形象的難得機遇,在回答有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相關提問時,他大談地球上的衝突及減少衝突的願望,“我想我們不可能完全杜絕國與人以及國與國之間的暴力,但是我們可以大大減少這些暴力。這個做法就是通過交流、通過對話,通過加深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理解來做到這一點。”

奧巴馬面對中國青年聽眾,積極強調年輕人的使者作用。橋樑必須是通過年輕人共同合作建立起來,他宣佈到中國學習的美國留學生人數,要增加到10萬人。“這樣交流就會表現出我們是願意致力於加強兩國人民的聯繫,而且我是絕對有信心。對美國來説,最好的大使、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輕人,他們和你們一樣,很有才能,充滿活力,對未來的歷史還是很樂觀的,這是我們合作的下一步,惠及兩國和全世界。”

正如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強調的,中美兩國推動一個積極建設性全面的關係。這種建設性關係不僅是為中美兩國,而且惠及全球,因為沒有中美兩國的合作,幾乎沒有哪個全球性問題能得到解決。兩個國家的合作,説來説去是兩國人民的合作。今天和奧巴馬對話的中國青年,會成為明天最願意與美國人民溝通交流的人,這也就是奧巴馬對話中國青年的最大意義所在。


奧巴馬的“三個代表”與中國之行

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由於其11月的中國之行再度創造紀錄:繼二十年前的老布什之後,又一位在上任第一年就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相隔二十年的歷史重演,卻有質的區別。上次,中國雖然和美國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但由於是冷戰時的盟友,而且當時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即將對中國開啟歷史性訪問,心中忐忑的美國便搶在蘇聯之前,到訪中國。斗轉星移,二十年後的今天,中美雖然仍為反恐戰爭盟友,但戰略性和重要性卻遠遜於上一次。然而,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國的主動性卻遠超二十年前。這自然一方面要歸功於中國三十年奇蹟般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和美國深陷自釀的全球經濟危機、兩場自導的反恐和民主價值觀輸出戰爭的泥潭中直接相關。現在,中國是以美國全球最大債主的身份迎接奧巴馬的到來。

奧巴馬能夠成為美國的首任黑人總統,自然要歸功於美國人民(選票)、歸功於把他推出來並最終送入白宮的勢力(財團的競選經費)。因此,他的中國之行,自然要代表美國人民的利益,代表美國財團的利益。實際上,他還有第三個代表:做為黑人以及總是令人感到的似有似無、模糊的伊斯蘭信仰。

由於前兩個代表,他要和中國談貿易衝突,談人民幣的匯率問題,也要談美國關心的和它全球利益有關的環境保護問題、朝鮮以及伊朗的核問題。當然怎樣讓中國人借更多的錢給美國也是題中之意。甚至他還可能會“勸告”中國人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向美國學習一下,少儲蓄甚至不儲蓄,而要多消費。因為美國也需要向中國人多儲蓄和少消費的理念看齊。不過話説回來,中國想必容易一些,美國則難得多。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美國人已經習慣於花明天的錢,突然改成象中國一樣只花今天甚至昨天的錢,受得了嗎?估計其底線仍然是想讓中國學美國,填補美國消費不振留下的真空,為美國的復甦再出一把力。可是美國想過沒有,中國真要象美國一樣,世界的資源還能維持多少?中國還是否繼續有錢借給它呢?不過,如果美國早就想得這麼長遠,也就不會有現在的全球經濟危機了。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奧巴馬的第三個代表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由於黑人和幼年成長的伊斯蘭信仰環境,他沒有白人優越感,也就沒有對其他文明崛起的那種危機感,相反會有一定程度的認同感和接納感。因此,他也就沒有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根深蒂固的維護感。這可從他上任之後的表現得出結論:就職演説絕口不提民主——儘管沒有民主他成不了黑人總統,當委內瑞拉開民主的倒車通過全民公投建立終身總統制,他卻表示祝賀,認為體現了公民精神。他今年6月4日在埃及開羅大學發表演講,聲明沒有一個國家認為一種模式適合另一個國家,也沒有一個國家有權力把自己的模式強加給另一方。激起全場熱烈歡迎。至於國務卿希拉里在訪問中國時,把人權等西方核心的價值觀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脱鈎,更是破天荒的事。從以上這些一以貫之的言行可以看出,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在奧巴馬的心中並沒有絕對的權威和必須要扞衞和輸出的心態。當然我個人認為,這也和西方長期開給非洲的發展藥方帶來的惡性後果有關。西方對非洲一是強調自由貿易,二是強調民主。非洲由於落後的生產力,無法在自由貿易環境中與西方競爭,反而成為西方傾銷的場所。而實行民主卻又導致內亂。上世紀六十年代,法國實行非殖民化,要求四十餘個國家實行民主,卻迅速發生動亂和內戰,嚴重威脅到法國的利益,只能馬上叫停。因此,他的中國之行,將不會在價值觀問題上與中國發生衝突。

然而,美國不在價值觀問題上和中國糾纏,並不意味着不會談西藏問題——這已經是中美兩國關係最大的隱患。西藏在中國看來,既不是種族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更和人權沾不上邊,而是國家統一與分裂的核心利益之一。如果從西藏問題產生的根源來看,和台灣一樣,實是冷戰遺留問題之一。如果沒有冷戰,西藏頂多和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一樣。君不見,土耳其大軍可以越境長驅直入美國佔領的伊拉克,痛殲要求獨立的庫爾德人嗎?而美國還不是積極表示支持嗎?雖然土耳其是北約成員,但從西方的標準來看,並不是什麼貨真價實的民主國家,現任總統連任五次了,前三次都是99%的高票當選,第四次也是95%以上。剛剛結束的最新一次也達到了89%。當今土耳其,到處都是現任總統的畫像。

然而,美國何以對中國的西藏感興趣呢?首先,達賴在西方几十年的遊走、西方的支持下,已經成功塑造成僅次於教皇的宗教人士,是跨越各個階層的充滿光環的人物。會見達賴,還是會給奧巴馬加分。

其次,處於困境的美國,其超級大國地位已經很難在各方得到體現。無論軍事、經濟、價值觀,都在全面退縮。面對中國時,唯獨西藏是一個例外。法國由於會見達賴被中國出重手修理,現在也沒有大國敢於再如此公開挑釁中國。而美國卻自認自己還有實力和資格對中國説三道四。這也如同其它國家不敢向台灣出售武器,只有美國這世界一哥還有這個“專利”。但現在兩岸關係基本由兩岸來決定,美國影響暫時性邊緣化。所以西藏就更突出出來。

第三西藏畢竟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拿中國的利益進行博弈,成則有所獲,敗也無所損。所以打西藏牌自然是一舉數得之舉。

現在決定一切的不是美國怎麼打這張牌,而是中國怎樣迴應。雖然奧巴馬打破二十年慣例沒有在達賴訪問華盛頓時會見他,算是在中國的壓力下做了讓步,但訪問北京期間要涉及西藏,隨後仍然要很快的會見達賴,並沒有多大實質改變。以我本人觀察,中國政府應該會有分寸地剋制迴應,至少不會象對待法國一樣窮追猛打。原因自然是美國的分量和雙邊重大的共同利益。中法之間更多的是不太穩定和務虛的戰略利益,法國的影響力和作用在歐盟的體系下也早已打了折扣。中國重手回擊,所付代價不大。而中美之間不同,雙方同為太平洋國家,全球利益多有重合,經濟上更是共榮共生之態。如果説美國綁架世界,中國也把美國捆在一起。當然,西藏全然在中國的有效控制之下,奧巴馬僅僅姿態性的會見達賴,對中國並沒有實際性影響,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達賴還遠遠達不到讓中國和美國翻臉的分量。當然如果奧巴馬缺乏外交智慧,過於張揚,走出中國底線,回擊的力度自然會相當生猛。考慮到美國現在事事有求於中國,又深陷危機和兩場戰爭的泥潭之中,奧巴馬顯然不會是、也不願意充當第二個薩科奇。不過只要中國不動搖、不偏離自己的發展路徑,再過十到二十年,美國也就真的再無力對中國的任何內部事務置喙了。


上海青年人應該學學周恩來總理

我毫不懷疑,昨天在上海科技館與奧巴馬對話的那些大學生個個都是青年才俊,校園精英。能夠得到提問奧巴馬的機會,他們是幸運的。而對他們的未來,我也毫不懷疑:在30年、40年後,他們將成為中國的中堅力量,甚至可能成為中國社會的領導者。

但是,在聽完那一個小時的問答之後,我也毫不掩飾我對這些精英的失望之情。提出那些温温吞吞的問題的大學生,更像是一個遲暮之人,飽盡社會風霜,看穿紅塵坎坷,歷盡複雜的人際關係之後,終於對這個社會,對這個國家,對這個世界變得圓滑世故,左右逢源,身體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聲音也變得有氣無力。

看看我們的上海青年人是怎麼提問奧巴馬的吧:

因為您很難才能得到這個獎,所以我在想您是怎麼得到這個獎的?還有您的大學教育怎麼樣使您得到這個獎項?

當我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實在不能相信,這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大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個城市,曾經孕育出了五四時期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無數滿懷激情,為救國、為強國而拋卻生命的年輕人曾經在這座城市留下痕跡;文人間的辛辣筆賬也曾在這座城市上演……

但是到了昨天,為什麼上海的年輕人,上海的大學生們卻變的毫無鋭氣,對奧巴馬提出的問題不痛不癢了呢?以至於連美國大使都等不及了,自己找出了一個尖鋭的問題來“刁難”自己的總統。

我不是説當時就應該槍炮相向,也不是説要弄的火藥味十足。

提問尖鋭並不一定就會給對反留下無力的印象。做為美國的總統,奧巴馬不是沒有被美國人提問過,沒有被美國的國小生刁難過。

上海,曾經是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地。當初為這個公報和尼克松總統訪華做前期準備的基辛格在其回憶錄中,就曾不止一次的回憶,他一生中最尊敬的兩三個人中,就有周恩來總理。他之所以尊重周恩來總理,不是因為周總理對他客客氣氣、温温吞吞。相反,他尊重周總理是因為當時在談判過程中,周恩來總理並不迴避中美間的尖鋭問題,當中美雙方的解讀出現衝突時,他也沒有試圖輕描淡寫的帶過。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正視,才能最終去找到解決的途徑。


中美達成共識的五個領域

美國總統奧巴馬週日抵達中國,他的訪問標誌着兩國關係的一個關鍵時刻。美中兩國曾經的會面話題是相互價值,而今,討論的範圍已經上升到對全球都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從朝鮮到伊朗,全球變暖到全球貿易不平衡,華盛頓正越來越依賴於北京的合作。儘管經濟關係越來越緊密,但美中之間的分歧也不可避免。但在兩國關係的這一關鍵時刻,考慮一下這兩國(大部分)達成一致的問題也很重要。以下是五個關鍵領域:

貿易:

貿易成為美中兩國近幾個月不斷升温的話題。九月份,奧巴馬對中國製造的輪胎徵收最高達35%的關税,以保護受到中國進口輪胎威脅的美國工人就業,此後,中國在十月份向美國進口的尼龍徵收新的關税作為迴應。這個月,美國將部分中國製造的鋼管的關税提高至99%。中國很快宣稱,正在考慮對得到美國政府扶持的汽車廠商生產的進口汽車採取措施。這一趨勢讓經濟學家擔心會爆發貿易戰。但美國官員否認了這一看法,認為受影響的貨物在去年超過四千億美元的龐大貿易總量中只佔一小部分。全球經濟衰退無疑會加劇貿易的緊張態勢,但是美中兩國已經在解決貿易分歧方面有成熟辦法。“他們在討論很多分散的問題,但都是在WTO框架之下,”中國美國商會前主席麥健陸稱,“在過去,任何貿易問題都會發展成公開、無序的爭論。”

綠色技術:

在10月23日麻省理工學院的演講中,奧巴馬説,贏得可再生能源開發競賽的國家“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者”。這也是中國領導人衷心同意的。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氣體排放國,許多大城市深受汽車尾氣和煤電站污染之害。但中國同時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先鋒。政府強制規定,到明年,3%的電力必須發自可再生能源,這還不包括水電,後者的規模在全世界也達到領先地位。到2020年,這個百分比將上升到8%。“最高領導人都是工程師,”自由派智庫“美國進步中心”分析師朱莉安王稱,“他們觀察美國是如何借技術領導者的身份發展的,也希望中國能做到。他們將低碳領域視為選擇之一。”

朝鮮問題:

近六十年前,美中兩國在朝鮮半島兵戎相見。現在,兩國在對待朝鮮問題的態度上卻少有地一致。美中兩國都希望朝鮮停止核武器試驗。北京舉行了意在尋求和平解決方案的六方會談,上月還遊説平壤重回談判桌。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訪華期間稱,“中美兩國在這一問題配合很好,在六方談話和與朝鮮協商的基本目標和要求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的接受度。”

相互不確定: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專欄作家沃爾特温徹爾提議將俄國人稱為美國的“友敵”。去年,喜劇演員斯蒂芬柯爾特建議這個詞也可以用於中國。事實上,美國人和中國人都認為,他們不確定如何看待對方。根據湯姆森路透/益普索這個月的調查,34%的美國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美國雙邊關係中最重要的國家,領先於英國和加拿大。但也有56%認為中國是對手,33%的人認為中國是盟友。這種正反並存的感情也存在於太平洋對岸。儘管奧巴馬在中國人氣頗高,但根據皮尤全球態度調查項目的結果,他的名人效應對改善中國人對美國的評價卻幫助甚少。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比率僅為47%,和兩年前完全一樣。

教育:

儘管美中兩國不確定如何看待對方,這兩個國家都很有興趣互相學習瞭解。美國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留學生的主要留學目的地,但中國還沒受到年輕美國人的同樣青睞。這一點也在改變。去年,有1。1萬名美國學生在中國留學,比上一年增加了四分之一,根據國際教育研究所的調查,這讓中國成為第五大最受歡迎留學目的國。中國留學生已經僅次於印度學生,成為美國大學中第二大外國學生羣體,但中國學生的數目還在增加。去年,8。1萬中國大陸留學生在美學習,比2008年增長20%。北京大學國際研究教授朱峯稱,越來越多的教育交流只會有助於雙邊關係。他説,“我認為這將成為經濟合作與政治合作不可或缺的平行交流渠道。兩國現在都應該採取更嚴肅的態度瞭解對方。這也可以讓普通民眾瞭解美國是怎樣的,中國又是怎樣的”。


鄭重承諾共贏未來——寫在奧巴馬訪華結束之際

中美關係走過30年風雨歷程後,一位以“變革”主張在競選中取勝的美國總統在他上任後的第一年內到訪中國。他帶來了一個承諾: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與奧巴馬會談時達成的共識:“新形勢下,中美兩國在事關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有着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變革:預示未來

1971年,一個白色的小球在中美兩邊跳來跳去,開啟了兩個偉大國家之間的互動,但是它必須小心翼翼地跳過中間隔着的那張網;

如今,兩國元首一年內三次會晤、四次共同參加國際會議、五次通電話。最高領導人密切交往,表明兩國關係開始邁入積極合作全面新時期。

1972年,中美簽署上海公報,不得不用各自表述的方法,在闡明共識的同時澄清巨大分歧;

如今,兩國元首共同確認,“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為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而努力”。

37年世事變遷,中美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訪華期間,奧巴馬多次重申:“美中關係從未對我們集體的未來如此重要”、“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中國是至關重要的合作伙伴和競爭者”。

美國對華態度表明,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可遏制,美國必須調整心態,做好迎接的準備。另一方面,當今世界,國與國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中美之間共識比分歧又多了許多,共同利益比矛盾摩擦又多了許多: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兩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恢復、完善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事務中不斷加強合作,領域不斷拓寬。

在此次中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雙方就建立和深化戰略互信,推動全球經濟復甦,應對地區及全球性挑戰,加強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合作達成廣泛共識。

戰略利益上的相互需求,已經使中美兩國超越巨大差異,確立了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形成了包括高層頻繁交往、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等磋商機制和平均每天5000人次來往交流在內的多層次合作平台。

時代的洪流不可逆轉。世界發展到今天,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之間開展良性互動,擴大共識,加強合作,不僅符合兩國利益,而且將促進世界的穩定與發展。這是兩國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承諾:共贏未來

儘管存在廣泛的基礎,但爭吵總是無法避免的。

從建交到今天,中美關係經歷了幾多風雨,曾有幾多曲折,但合作仍在爭議中繼續,交往在磨合中加深。世界上最寬廣的大洋和冷戰鴻溝,都沒能阻擋兩國交流與合作的步伐。

中美關係過去是、將來也仍將是複雜的雙邊關係,加強戰略互信至今仍是擺在兩國領導人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場金融危機,使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再度抬頭。今年以來,美國已對華髮起貿易救濟調查十幾起,對中國輪胎、油井管、銅版紙、金屬絲托盤等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税,不僅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也損害了美國民眾的利益,並使美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受到影響。考驗面前,中美是互諒,還是互傷?是同舟共濟,還是畫地為牢?

政治家需要長遠的戰略眼光,更需要應對壓力、抵抗干擾的勇氣與智慧。訪華期間奧巴馬承認,應對21世紀的共同挑戰“我們兩國都不能通過單獨行動加以應對”,“美中兩國關係遠遠超越任何單一問題”。

回想建交之初,兩國貿易額幾乎為零,自然鮮見貿易摩擦。如今,兩國貿易額達到3300多億美元。巨輪遠航無法永遠風平浪靜。

正如胡錦濤主席所説:“中美兩國國情不同,雙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關鍵是要尊重和照顧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

比金融危機更可怕的,是信任危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美國所所長袁鵬説:“因一時之利而傷害對方的核心利益,長此以往就有可能導致可怕的信任危機。這不但會傷害兩國在多領域合作的前景和大局,而且會殃及世界的發展與穩定。”

兩國聯合聲明共同確認,“中美在事關全球穩定與繁榮的眾多重大問題上,擁有更加廣泛的合作基礎,肩負更加重要的共同責任”。因此,“培育和深化雙邊戰略互信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發展至關重要”。

中美雙方再次承諾,“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

承諾,意味着行動;變革,為共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