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新歷史人物素材——曹操、李白

寫作素材 閲讀(1.42W)

四.曹操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新歷史人物素材——曹操、李白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安徽毫州)人。

(一)人物事略

1、疑殺華佗晚年的曹操患了頭腦痛風症,僚臣華歆向他推薦了神醫華倫。遺憾的是,當華倫指出其症因風而起,病根入腦,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須利斧開腦取風涎方可根除時,曹操竟疑心華佗是想乘機害他性命,遂將華佗殺了,一代神醫命絕於世。

2、廢除寒食節“寒食節”相傳起於春秋時嚴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們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一百餘天。曹操有一年視察並瞭解當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時,發現民間百姓每年度過“寒食節”的方式,己經非常嚴重地影響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於是下令廢除。

3、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説: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4、割發代首有一次,曹操大軍經過農田,看見田裏莊稼豐收在望,於是下令凡踐踏麥田的,就斬首示眾。不料自己的馬受驚而一下子躥入麥田中,踐踏壞了一塊麥田。為了實踐自己的命令,取信於民,於是就割了自己的頭髮來代替。

5、望梅止渴曹操徵張繡時,路上缺水,將士皆渴,於是他以鞭虛指着前面説有梅林,軍士聽説後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麼渴了,最終走出了困境。

6、煮酒論英雄一日,曹操與劉備邊喝酒邊評論天下英雄,曹操説:“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於是從容俯首拾箸説:“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説:“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意即連聖人對迅雷烈風都會失態,我怎能不怕呢?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曹操於是不疑劉備。

7、裸足迎才許攸來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覺,一聽舊友許攸來投,連忙從牀上跳下來,鞋襪不穿,跑出恭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操先拜於地。許攸一見,感慨萬千。

8、東臨碣石公元207年,統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氣爽,曹操親率威武之師,滿懷勝利豪情,長驅東進。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靈秀獨鍾,曹操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滄海,歌以詠志。於是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觀滄海》。

9、濫殺無辜董卓敗亂朝綱,曹操帶領兒個人逃回鄉里,經過友人成皋呂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個兒子。夜晚聽到他們食器碰撞的聲音,誤以為是想謀害自己,於是在夜裏殺了他們。而且還悽愴地説:“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由此可見曹操陰險冷酷的權謀。

10、曹操焚稿《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張鬆出許都求見曹操,曹操見張鬆矮小,相貌又醜,便有意冷落他,邊洗足邊接見,使張鬆憋了一肚子氣。次日,曹操掌庫主簿楊修拿出曹操新着兵書《孟德新書》給張鬆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張鬆看了一遍即記了下來,故意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闇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為己能。”楊修不信,張鬆説:“如不信我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説:“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樣?”認為自己的書沒有新意,就讓人把那本書燒了。

11、生性多疑曹操死後採取了“疑冢”的措施。佈置疑冢,一方面為了防止盜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傳説,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郵城所有的城門全部打開,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二)名家點評

(晉)陳壽: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樑)鍾峽: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卷下)

(宋)蘇軾:魏武長於料事而不長於料人,是故有所重發而喪其功,有所輕為而至於敗。(《魏武帝論》)曹操陰賊險艱,特鬼蜮之雄者耳。(《孔北海贊》)

(清)劉熙載: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建安諸子,未有其匹也。(《藝概?詩概》)

章太炎:信智計之絕人,故雖譎而近正。(《魏武帝頌》)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魏昔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毛澤東:殷紂王(通常稱之為“暴君”)精通文學和軍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

郭沫若: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史書所載,他能夠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毀滅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復私仇,諱不避權貴,舉能揚側陋,敢於公開下令要選用被人稱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

范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沈伯俊:文學形象曹操不是歷史人物曹操的真實複製品,但他卻是歷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徵的演繹,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統一的傑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極端利己、殘民以逞的封建統治者的一面:既有精通韜略、長於用兵的一面:又有忌賢妒能的一面。

(三)素材運用

話題1: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材料加工:記得歷史上常有這回事。比如説某政權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際,某些人便興兵起義,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聲聲稱他的“起義”是順天應命,大勢所趨,而當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起來反抗了,則為大逆不道,是造反,當誅九族!明明同是起事,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説法,何也?“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也!事且如此,況於人乎?我不得不懷疑史書上記的某某欺師滅祖,某某體恤萬民的真實性。魯迅曾就關於曹操的記載而説因為曹魏運短,歌功頌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後朝之人,口誅筆伐的多了,所以我們看到的戲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並不是真正的曹操。(2003年安徽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偏心》節選)

話題2:規則

材料加工:死守成規也難成方圓。恰當的規則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隨着不斷的發展、變化,也要有突破才能發展。昔日漢人寬袍大袖,看上去風度翩翩,卻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於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成就霸業。魏武曹操提于禁於亡卒之間,識許褚於荒野之際,得到了大批有才幹而身份低下的下級軍官,才破袁紹,敗呂布,建立強魏,但這種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漢帝,曹操一生不得稱帝。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盡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前面説過秦以嚴以定民,卻因苛律失天下,漢高祖約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莊之道休養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可見,突破了陳舊的束縛,才有長足的發展。(2002年北京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何成方圓》節選)

話題3:寬容

材料加工:袁紹出兵討伐曹操時,曾命陳琳草檄,陳琳才氣橫溢,義正詞嚴。曹操看到後,大為震驚,出了一身冷汗。連頭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説:“有文事者,必須以武略濟之。陳琳文事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後,陳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議殺陳琳的。曹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袁紹軍隊大敗的時候,曹操的部隊在袁的圖書中,撿出書信一束,都是曹的下屬與袁紹私通、圖謀反叛的信。這時有人提議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對,把這些人全殺掉。但曹操否定了這個意見,並且説:“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即命人把這個“黑名單”付之一炬,不再追問。張合天蕩山失守,曹洪告訴曹操,認為張有罪,但曹操卻説:“非合之罪,勝負乃兵家常事耳。”曹操退守陽平關,派許褚接應糧草。許褚飲酒大醉,糧草被張飛奪去,自己兵敗負傷逃回。曹操沒有責怪他,白己承擔了失敗的責任,並令醫生為許褚治傷。曹操曾派人招安張繡,張因過去與曹操有仇,殺了曹操的兒子,怕曹操不會容忍他。賈謝告訴他,曹操是個英雄,為了延攬人才,一定不會記私怨的。張繡遂即見操,拜於階下。曹操把他扶起來,握着他的手説“有小過失,勿記於心”,並封張繡為將軍。(《論曹操的用人政策》節選)

話題4:人才

材料加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中的這句詩可以説是曹操人才觀最重要的體現。曹操身為一個領導者,對人才更是極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愛才的,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成大事的人才。惟才是舉,是曹操既出於他愛才的天性,更出於三分天下形勢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責備,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種氣度和自信。如果沒有這種思想,曹操怎麼能從一個逃難京官,從手下不過幾個親隨,足下不曾有寸土,臼手起家做到掃滅羣雄擁有北方天下?而他手下的謀臣猛將大多是敵人營中的人,或因某種機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許褚;或衝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亂定天下的名聲而來,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轟轟烈烈,言必行戰必克的實績而來,如滿寵、董昭;或被曹操擊破營壘俘虜而來,如張遼、張合;或從行伍之中提撥上來,如於禁、樂進。試想曹操如果沒有足夠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氣度,怎麼能夠做到?

因為愛才,才會不顧眾人反對,捨得放關羽回去。因為愛才,才會真誠錄用曾經發檄文罵曹操祖宗的陳琳。因為愛才,才會在郭嘉病重時期百般照顧,憐惜他。(《由價值觀的角度來談曹操的愛才論》節選)

話題5:謀略

材料加工:劉義慶在《世説新語?假譎》裏説,曹操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帶領軍隊走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兵士們很渴。曹操騙他們説:前面有梅樹林,到那裏摘梅子吃,可以解渴。兵士們聽説有梅子可吃,口裏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麼渴了。據此故事,後人引申出了一句成語,叫做“望梅止渴”。

曹操説:“欲攻敵,必先謀。”重視謀略是曹操軍事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他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曹操的軍事思想深受歷代兵家和學者稱道。《三國志》作者評價曹操“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曹操的軍事思想》節選)

話題6:進取心

材料加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龜雖壽)

這首詩充滿着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東漢末年的戰亂,給生產力帶來極大破壞,經濟蕭條,白骨累累,給人帶來一種感傷頹廢的情緒。曹操的這首詩如一陣春風,吹散了這種傷感的情緒。他的樂觀主義精神是難能可貴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激勵人生進取。在閒難時期,曹操能激流勇進,積極向上,敢於向命運挑戰,這是一種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論曹操的詩》節選)

話題7:英雄

材料加工:英雄還是奸雄?

你招賢納傑,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於帳下,收許褚、張遼於陣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將,“山不厭高,水不厭深”,你是想海內之士都越陌度仟來歸。

軍帳前,盈樽獨飲,舉劍問天,漢邦才俊,何不盡歸我耶?你行於“蒿里”,但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於是從心裏悲慟,“念斷人腸”;你東臨喝石觀滄海時,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敞開胸懷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橫槊,旋即生髮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歎;你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風騷獨領:你揮灑筆墨,笑傲文壇。你是那般才華橫溢、那般風流滿灑!馬背上,勒韁援須,豪情滿腔,又在醖釀新的詩篇?

你以道、義、治、度、謀、備、仁、明、文、武十勝於天下,但仍有人稱你為奸雄。是因為你生性多疑,屠呂伯奢全家,還是因為敗你詩興而槊死劉馥,忌才學而殺楊修?抑或是你功高震主,無視漢天子存在?奸雄,時人作下的預言,史學家對你的評判,小説家給你的名號。

孟德啊!只有你自己明白,“是非成敗轉頭空,浪花淘盡英雄”,功與過留與後人評説,我只管把酒臨風,歌以詠志!

話題8:角度

材料加工:羅貫中筆下的《三同演義》中,曹操那陰險的心理令人生畏:在京劇中曹操那白臉奸臣的角色在眾人心中早己根深蒂固,……聲聲笑裏藏刀,總讓人毛骨悚然。也許是因為他違背了傳統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詐、狡猾的惡名,引來千古辱罵¨

“論千古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那麼曹操到底是好是壞呢?引起了眾人爭議。

“周喻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軟憐惜人才,收留了黃蓋,怎會一失足成千佔恨,上了周喻的當?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顆愛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認。他不僅愛惜人才,自己也喜愛文學,足智多謀,文章樸實而不華麗,精湛而不羅嗦,使得千古聞名的《觀滄海》流傳至今,成為千古佳話。

也許因為他的善於用人,才智博學,使得他成為傑出的軍事家、文學家,使魏日益強大。

如果光説曹操善於用人,那我將會説“NO”,他也有充滿人情味的一面,好友去世使得家族破裂,惟一的女兒蔡文姬因父親亡故被迫遠嫁匈奴。為了替好友找到女兒,曹操千方百計,派使臣遠抵匈奴,多次交涉,幾經戰亂,終於接回了蔡文姬,為好友了卻了一樁心願。怎麼又不讓人感動?古今中外,對於曹操眾説紛紜,他也以自己獨特一面向眾人展現着自已,帶上一份沉默,一份讚賞,靜靜地沉靜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我們卻應多從不同的方面去看待。(《提筆論曹操》節選)

(四)成品展示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04福建卷)

京劇舞台上,白臉曹操冠帶輝煌,高唱:“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為人少機變,富貴怎雙全?”世人口中的“奸雄”,戲劇當中的白臉,〈三國演義》裏的無數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詐的化身。然而,即便是“親劉貶曹”的羅貫中,也不得不為曹的才情與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認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歲舉孝廉任城門典校衞。設十二色杖,不分貴賤,一旦違犯出入城規,皆與杖責。這體現他的“忠信”。黃巾作亂,曹操任驃騎都尉,奮力破敵,也是“忠勇”表現。

董卓當權,敗壞綱紀。操夜帶七星寶刀隻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荊柯。行刺失敗,董卓懷疑他時他又臨機應變説是來獻寶刀的,騙過董卓後星夜飛離京城。這一切不都説明他有勇有謀嗎?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當時的亂世註定他必須揹負起“漢賊”的罵名來收拾分崩離析的漢家天下。漢朝的氣數己盡,外戚、宦官爭權奪勢使它走向衰敗。這時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人出來撐住局面。孫權不行,他坐領江東六郡八十一州,歷得四世已屬僥倖:劉備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義”面具收羅諸葛、關張趙雲,佔據荊州蜀中富饒之地,卻終是“生兒不像賢”,劉禪寵信宦官,難脱前朝桎梏。事實證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國具有統一天下的能力。

“漢賊”“亂臣”的罵名只是用來套住對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繩索。識得時務的人,誰説曹操不是英雄?“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切無不表現出曹操傑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高唱“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更是表現出他廣闊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懷。

以當今全面發展的觀點看,縱觀整部《三同演義》,哪個人像曹操這樣集軍事、政治、勇氣、謀略、才氣集於一身呢?諸葛亮也比不上,他沒有狠辣的手段,所以會有宦官黃皚壞計:沒有豪邁的詩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父吟》抒志:沒有嚴格的懲罰制度,讓李嚴延誤的軍糧阻斷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個強人,有巧取豪奪的能力,橫衝直闖的勇氣,抑強扶弱的智慧。

他的產生既是個人際遇,也是歷史的選擇。

曹公,生而不能與之交遊,真人生一大憾事。


五.李白

逸、狂、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界

盛唐氣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羈的詩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譜寫了盛唐的最強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鑄就了飄逸灑脱、傲岸不拘的詩仙和“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的酒仙。現在讓我們來追尋他的人生的不同階段,探究李白——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曠世奇才、人間仙人的情感歷程。

(一)少年——逸(意氣風發仗劍任俠心雄萬夫)

1.漂泊家族,異域生活——形成獨特性格。

公元701年,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李氏家族,在西域碎葉城,誕生了一位不同尋常的男孩——李白。在這地廣人稀的異域遊牧民族中,頑強生存了一百多年的李白家族,已深深被異族血液所滲透,五年的異域生活,給幼年的李白影響是巨大的。四處漂泊,四海為家的遊牧生活,和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文化,衝撞揉合成了:天性酷愛自由,灑脱飄逸,清風朗月般純淨心境的李白。生在西域、來自西域“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前有樽酒行》)的李白一生從蜀中出遊,棲隱求仙、交遊,過着四方遊歷的生活,與家族的百年漂泊、幼年的異域生活息息相關。有着胡兒豪放灑脱的李白,從碎葉入蜀、入楚,入魯,入大唐各地。他這種獨特的性格,註定了他一生浮萍般的生活。

2.良好家境,蜀中道教——影響人生取向。

李白五歲那年,舉家內遷西蜀隴葉,良好的家境,父母的期盼,嚴格的家教,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朝廷崇道形成熱潮,蜀中道教盛行,“家本紫雲山,道風未淪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李白深受影響,他“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歲師從趙蕤學縱橫術,從小受儒、道、縱橫三家影響。從少年時期,就有建功立業的功名心,“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祕書子春》),又深受道教功成身退的影響“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他有完美的人生理想——功成、名遂、身退。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而寄希望於“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這幾近完美的而又矛盾的理想,迫使這位“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有着遊俠之氣的少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在積蓄着自己的才氣和閲歷,準備一鳴驚人!

(二)青年——狂(狂熱自負悲喜更迭侍君榮親始終不渝)

1.志在宰輔遊歷拜謁——狂熱自負

李白自負有“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的雄氣,夢想能“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他自喻為“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的北溟巨鯤,“騰崑崙,歷西極,四足無一蹶”的天馬、“朝飲蒼梧泉,夕棲碧海煙”的鳳凰。他能“清論既抵掌,玄談又絕倒。分明楚漢事,歷歷王霸道(崔宗之《贈李十二白》)。他“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年輕自負的李白,在四川綿州初謁益州長史蘇蕤時就呈上得意之作《大獵賦·冠年聞天子獵》、《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等,李白以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大氣磅礴、雄奇浪漫的壯美風格,傳遞着豪邁、奔放、昂揚的激情。他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人生,得到蘇蕤的非凡禮遇,真心推許和誠摯教導,使他信心倍增,對仕途充滿希望,但因蘇的特殊政治境地,而未被舉薦。李白又悵然若失,當他再次拜謁渝州刺史李邕時,卻費盡周折,年輕氣盛,狂傲自負的李白,借謝罪之辭,給李邕呈上《大鵬賦》:“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自比直上九萬里的大鵬,責問李邕“宣父猶且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擲地有聲的詩句引起李的震顫。

兩次早期拜謁,均以失敗告終,仕途不順的陰霾籠罩着這顆狂熱自負的心。他感慨良深:翼挾萬鈞風雷的大鵬,何時沖天九萬里。橫吞百川水的巨鯤何日“簸卻滄溟水”。他第三次拜謁一代道宗——司馬承禎,得到盛讚,李白欣喜若狂,熱血沸騰,意氣飛揚,慷慨陳詞濟世安邦之道。相信自己定會名動萬乘之主,定取卿相之位。

2.安陸成家渴求榮親——失意窘迫

三次拜謁,並未給李白帶來入仕的契機,年輕自負的李白,沒有停止奔走干謁的步伐,其間歷經八年多的遊歷拜謁,此時的李白,已千金散盡,生活困窘。近而立之年的李白終於在湖北安陸入贅為婿,娶已故相國許圉師之孫女許如素為妻,安陸成家,但贅婿的生活使李白更渴望功成名就。他企盼“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南軒鬆》)。

此時,他全身心投入自己選擇的幸福婚姻,度過了一生中難得的一段好時光:“雄巢漢宮樹,雌弄秦草芳。寧同萬死碎綺翼,不忍雲間兩分張”(《白頭吟》)。可惜不久,恃才自負的個性卻使他無意得罪了安州前長史李京之,又得不到新任長史的賞識,其實李白他還是充滿矛盾的希望地方官的提拔:“願君侯惠以大遇,洞開新顏,自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他上書表意,屢遭冷遇。自負有王佐之才的李白卻無用武之地。他失意鬱悶,窘迫的贅婿生活迫使他又邁開了奔走拜謁的步伐。

3.別妻離女兩次拜謁——悲多喜少

公元734年秋,“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秋於敬亭送從侄遊廬山序》),已為人父的李白別妻離子,奔赴長安,拜謁求仕。他比任何時候都渴望侍君榮親,他為了妻兒為了理想,不顧拜謁裴光庭時遭受的冷遇,繼續拜謁當時文壇典帥燕國公張説,滿懷希望卻再遭尷尬境遇。一個多月幽禁似的生活,讓李白鬱悶失落,隨感而發的:“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卻慘遭張説二子厭棄,失去生活供給。

他又遭李燦冷遇風雪途中,處境困窘,壯業未成,悲憤傷懷:“去國登茲樓,懷歸傷暮秋……蒼蒼幾萬裏,目極令人愁”(《登新平樓》)。他思念妻兒:“長相思,在長安……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歎……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

這期間他在幾番痛苦思索後,又信心百倍,決心用他驚天動地的詩,濟世扶危的劍,行非常之事,樹非常之名,建非常之功!。

4.謁見狂客舉薦未果——惆悵失落

在典當和友人資助中生活的李白,在長安酒肆痛飲狂歌:“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俠客行》),他憑着七分豪腸,三分劍氣,吟誦排律長歌,寫大塊文章,杯不停筆不休的驚人之舉,在長安城名氣遠揚,卻並沒有得到理想的舉薦之機,他黯然神傷,慷慨悲歌,發出了撼人心魄的鳴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魂牽夢縈的侍君之道,難於上青天!李白以縱橫馳騁,隨意抒寫的樂府體古詩,長短不齊的雜言,獨特的開頭句式,讓人隨着他變幻無常、滔滔奔瀉、噴湧而出的情感洪流一起開闔動盪,感受着他的抗爭,他的激情。

他又把希望寄託在“四明狂客”賀知章上。但仍“舉薦未果”。李白憤慨惶惑,空有一身才華,卻不得識。他在等待和思念妻兒的煎熬中,度日如年,曾經“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的他,多麼希望“窮地之險,極路之峻。”即使“山崩地摧壯士死”,也心甘情願。如今仕途無望,只能“側重西望長諮嗟”!對妻子的思念使他“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難》)。“一飲三百鬥”的李白,只能“醉卧累月輕王侯”(《蜀道難》),在外奔走多年一事無成,悵然低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5.干謁韓朝宗無功而返——憤愧落魄

狂熱執着的李白,滿懷希望,費盡周折才拜見荊州刺史韓朝宗。但韓對浪吟海喝的李白,頗為腹誹。城府極深、頗為迂腐、易生成見的韓朝宗,讓李白憤愧難當,希望再次破滅,想到苦苦等候佳音的妻兒,他“亂愁心,涕如雪。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髮”(《寄遠十一首》)。

面對“珠玉買歌笑,糟糖養賢才”(《古風》十五首)的黑暗現實,“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他別無選擇,帶着一身疲憊、滿腹辛酸,帶着對妻兒的相思和愧疚,落第似的傷心回家,損兵折將似的敗北而歸,無奈的回到他並不想依附的許府故宅。

(三)中年——醉(躊躇滿志傲岸不屈折翅而返痴心企盼)

1.壯年失妻愧對家人——痛心裂肺

開元廿三年冬,司馬承禎仙逝。給玉真公主的遺囑中提到“經濟文章之才,不要忘記蜀人李白”。令李白萌生希望,他激情昂揚,“西王母桃種我家,三千陽春始一花。結實苦遲為人笑,攀折唧唧長諮嗟”(《庭前晚開花》)。

他隨雁門將軍打獵,初遇郭子儀,暢談天下事。舉家遷往山東曲阜南陵後,又隻身前往中都縣裴旻家學劍,以期自己文武兼備,大展宏圖。他躊躇滿志:“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好友元丹丘奉詔入京任道宗,更使李白看到希望的曙光。他熱切企盼着。

就在此時,久病纏身的愛妻許如素在長年的相思和期盼的煎熬中,撒手人圜。“春風忽無情,吹我夢魂散。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大堤曲》)。十多年來,未盡人夫人父職責的李白,愧悔交織。心被沉重的悲愴和揪心的痛苦時刻咬噬着。

2.金門傳詔供奉翰林——躊躇滿志

經玉真公主、賀知章、吳筠等人舉薦,李隆基金門傳詔,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準備大展宏圖的李白,滿懷對大唐天子的感激和崇拜,躊躇滿志,奔赴長安。朝廷之上,天子特賜七寶御牀,力士脱靴,貴妃研磨,天子引紙,震懾回鶻使者!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駕去温泉後贈楊山人》)。

他相信必展鵬翼,搏擊雲天。“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飛”(《温泉侍從歸逢故人》)。在天子“朕決不負卿”許諾下,李白神思飛縱,“我無為,人自寧。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輧。”(《春日行》),並對天子感激涕零“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春日行》)。“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結襪子》),李白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幻想,詩情澎湃、才情激揚。他滿懷希望,做着他的“待詔”翰林,期待着皇上的真正重用。

3.奸佞當道進諫未果——傲然而返

長久等待使天性爽朗的李白苦悶寂寞“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月下獨酌》)。他把酒問月“……但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裏”。“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蘇軾《李太白碑陰記》)的他與李林甫針鋒相對,毫不相讓。他深深憎惡“羣沙穢明珠,眾草凌芳孤”的黑暗現實,對橫行跋扈的權貴和趨炎附勢的小人強烈憤慨“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羣”。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天子,“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己昏。”

他決心披肝瀝膽,直諫天子,橫批逆鱗。提出十條勤政務本的建議,李隆基不悦,李白被“出宮思過”。他悲憤彷徨,過分高估天子的愛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誹謗中傷。這條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濘難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難》之一)。結構的巨大跳躍,突兀奇來、不可端倪的詩句間激盪着李白矛盾的內心,他靠詩歌排解鬱結胸中的不平之氣。

他日漸消極,“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行路難》之三),懷着無限惆悵失落和鬱悶難抑的苦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天的等待,天寶三年春,李白傲然離開長安!

4.賜金放返盼君將悟——痴心不改

“賜金放返”後的李白,悲憤不平,“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贈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但現實卻如此殘酷。壯志未酬,青春已逝,“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他感慨人生如短暫的朝夕,想用酒來滌盪胸中塊壘,急欲衝破憂愁“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他不甘寂寞,渴望用世,卻只能以“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將進酒》)聊以自慰。

他又痴心不改,盼君將悟。積極用世畢竟是李白人生觀的主導,因此他很快從迷惘中振奮起來,以古人的祟高志向自勉終於使他擺脱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5.入道受籙煉丹求仙——渴盼再詔

深受道家影響的李白,萌生入道受籙、煉丹求仙的想法。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希冀尋求再詔重用的機會。他決絕地完成了入道受籙的過程,並架爐煉丹服丹,結果大病一場,入道成仙之夢破滅。他感慨“寒早悲歲促,人生鳥過目……人心若波瀾,世路有屈曲”(《秋露白如玉》)。

這位想像豐富、雄氣豪放、極具個性和浪漫氣質的詩人夢遊天姥,由感而發“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應該“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豪壯之聲。他悲愴感慨“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自己“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他為自己鳴不平,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對朝廷產生失望之心和輕蔑之情。

痴心不改的他要掙脱封建秩序的桎梏,要衝破正統的儒家觀念。流露出抑儒揚俠的思想傾向,儘管年近半百,李白卻萌生了從軍的念頭,“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勛”(《贈何七判官昌浩》)。想在邊疆建功立業,實現再詔理想!

(四)暮年——憤(抑鬱憤懣命運多舛矢志報國壯心不已)

1.勇闖幽州以詩陳情——憂憤難載

天寶十年,年過半百的李白,覺察到安祿山有叛亂之心,也收到邊關鮮為人知的祕密。他冒着生命危險,勇闖幽州,“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沙”(《留別於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他周旋於安祿山身邊,想探聽虛實。在幽州其間,他為邊關百姓的慘狀而顫慄!他憂憤不平,“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上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北風行》)。憂國憂民的李白憤歎當今聖上的昏庸,大權旁落,朝政更加黑暗,百姓苦遭荼毒。李林甫大興冤獄,目睹國是日非,傲世獨立的李白情感噴發宛若天際的狂飈和噴溢的火山。如《鳴皋歌送岑徵君》抒寫對於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憤慨:“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珠。嫫母衣錦,西施負薪。若使巢、由桎梏於軒冕兮,亦奚異於夔龍蹩躠於風塵”。李白內心痛苦:“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遠別離》)。

他痛心疾首。以詩陳情,寫下了《一百四十年》、《抱玉入楚國》、《戰國何紛紛》等作品。想通過赴京上任的韋良宰,在長安抄寫分發詩作。希望藉此來引起統治者的警醒,希望天子能力挽狂瀾,重整朝綱。但滿腔憂國憂民之情,並沒有得到皇上重視。

與小叔李華餞別時,道出了內心的憂憤,“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多想“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但他知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無奈只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他時而憂愁,時而激昂,似暴風急雨,驟起驟落,如行雲流水,一瀉千里,淋漓酣恣的悲憤中又見慷慨激昂的豪情。他不願被消沉情緒吞噬淹沒,從這大起大落的飛躍的詩句,感受着他深沉痛苦的內心和睥睨憂患的達觀性格。

2.幕府從軍竟成附逆——悲憤難抒

安祿山叛亂,無辜百姓逃亡,刺痛了詩人善良的心,面對哀鴻遍野,他怒叱“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古風·西上蓮花山》)!

在永王再三恭請下,李白從軍李璘幕府。他以為自己從此走上從軍報國之路,躊躇滿志地為李璘出謀劃策。“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

然而不幸,李白陷入一場皇室政治突變的漩渦中。他先前信心百倍“過江似流水,志在清中原”,如今卻“把劍擊前柱,悲歌難再論”,他四處逃亡,後在彭澤縣投案自首,卻仍被送入死牢。哀寂、悲愴、怨憤的他向魏朗中憤述自己的痛苦“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戀高堂而掩泣,淚血地而成泥。獄户春而不草,獨幽怨而沉迷”,想到自己“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復相提攜”,感慨“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他渴盼“如其聽卑,脱我牢狴。儻辨美玉,君收白珪”(《萬憤詞投魏郎中》)。

他“萬憤結緝,憂從中摧。舉酒太息,泣血盈杯”(《上崔相百憂章》)。寄希望於高官幫他減免罪行,後幸遇郭子儀,以全部官爵贖李白死罪。但李白仍被流放夜郎!

3.流放夜郎半途赦返——怨憤悵然

李白流放途中,回想自己“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臨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着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如今“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流夜郎贈辛判官》)。途登黃鶴樓,他惆悵孤獨,悲吟“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在夔州遇全國大赦,半途赦返,令李白欣喜若狂,歸心似箭。他意氣酣暢,把酒痛飲,豁然開朗,與山水冥合,輕鬆喜悦之情溢於胸中。他高吟“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下江陵》)。

4.矢志平亂壯志未酬——壯懷幽憤

赦返後的李白,認為現在已是“雁行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夏十二登岳陽樓》)的時候。他又逢韋良宰,又萌生入世報國的希望。但韋一去無音訊,使他惆悵傷懷:“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鸚鵡洲》)。

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歲,聞李光弼率大軍征討史朝義,他由當塗北上,請纓殺敵,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半道謝病還……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金陵崔侍御十九韻留別》)。

抑鬱憤悶的李白,此時又有了尋仙得道的夢想,“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這位“手持綠玉杖……鳳歌笑孔丘”的“楚狂人”,他把苦難現實的感受寄託於異常空洞、雄奇壯偉的意象中,“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想着“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來撫慰自己幽憤之心!

5.暮年歸隱魂歸當塗——感慨悲歌

經歷四十多年的生死浮沉,悲歡榮辱,血淚辛酸的求仕之途,曾經的待詔翰林,天子外臣,如今年老體衰,重病纏身,卻無顏回歸故里,只能歸隱當塗“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面對自己“白髮如霜草”,不禁“捫心空歎息,問影何枯槁。”他逐漸接受了這種孤獨安處的現實,“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田園言懷》),“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九日龍山歌》)。

貧病交加的他思念故鄉,“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他感歎何處是他的最後的歸宿,嚐盡世間冷暖的李白,有了非凡的徹悟,“悲來乎,悲來乎,天雖長,地雖久。金玉滿堂應不守。富貴百年能幾何,死生一度人皆有”,他悲歎“天下無人知我心”(《悲歌行》)。

他看不起巧言令色、阿諛奉承而平步青雲之徒“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笑歌行》)。“黃金到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朝貧”的李白,不願拖累李陽冰,做好了離世的準備,“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仲尼亡兮,誰為出涕?”(《臨終歌》),“平生壯志未伸”、困頓一生、流離失所的李白,自責自己“不孝不悌不慈不愛”但唯一的安慰是自己的痛苦血淚化作驚天地泣鬼神的萬卷詩文——《草堂集》。在那個封建社會個體人性意識受正統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中,李白狂傲不拘、純真爽朗的個性,豪放飄逸的詩風,變幻莫測的想像,清新明麗的語言,產生巨大的人格魅力。明月清風,寂寞鎖不住金樽空對,他筆墨縱橫,用立體的字,醉倒了大唐萬里江山。

他與江天共醉,與江月同歸,走完了自己坎坷多舛的一生。

理想化的人生設計,濃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熱切渴盼成為英雄的李白,註定在這紛繁多變、權勢傾扎、爾虞我詐的現實中慘遭失敗。才華橫溢、孤獨漂泊、始終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儘管在每個人生階段李白都有他特別彰顯的個性,但他的“逸”、“狂”、“憤”、“醉”始終交織、貫穿和影響了他的一生。

成品展示

李白的淚(河南考生)

遠遠地,我看見一身素衣的青蓮居士。

漫步於河畔,我注視他悵望江天的姿勢。“恰似飛燕倚新粧”,一句流傳千古的詩句和楊玉環的一句嗔語,把一個極度輝煌的人生滑落到社會的底層。

“香車寶馬”,“誓取樓蘭”,“殺敵報國”,他苦笑,淚水在無聲中滑落。低頭輕撫生鏽的寶劍,奔騰的壯志又如未滅的火把熊熊燃燒起來。呵!自己有多麼無知,四次出蜀,揮金鉅萬,萬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為金殿之上讓高力士脱靴,楊玉環磨墨,已註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貴榮華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樣?滿腹錦繡又怎樣?抵得了楊貴妃對李隆基的一句悄悄話嗎?好恨!好恨!

我的心裏忽然有一根弦被這愁苦折磨的一代詩仙撥動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視着我。

“詩仙,您的那句‘可憐飛燕倚新粧’,究竟有無褻瀆楊玉環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為千年之後,我的冤屈已被滌清,沒想到蒙於我身的恥辱尚未被宂長的歲月消逝。我本是以‘飛燕’之輕比楊玉環,她實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語?”説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駐在空曠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劍,將要窮透時間與空間,把李隆基的心剖開來,看一看,他為何不相信他的話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楊玉環的話,而以為你只是狡辯之辭,你恨他嗎?”

“如果一個人從榮華的峯巔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遠過着潦倒的生活,你難道不恨嗎?可畢竟李隆基與楊玉環是夫婦,夫婦之親有如天地,一個人的判斷有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感情的親疏,他信了楊玉環,而認為我不忠,這是一個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個國家的悲哀。”

青蓮居士踏着夕陽的餘暉走了。一個孤獨的身影從我的視野中漸漸消失。

我靜靜地佇立在河邊。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於諂言中的每個忠臣。感情的親疏使昏君們相信近臣的花言,愛妃的巧語,而每一個如此的君王無不蹈覆國的命運。而對於我們,難道沒有一些可以借鑑之處嗎?

我低了頭,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淚水。

且放白鹿青崖間

生命萌動伊始,人在母親的胎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命終結之際,一堆墳冢、一方淨土便是人最後的位置——或高或低,或浮或沉,人一生總有自己的位置,或如鷹擊長空,或如魚翔淺底。

數千年的儒家文化薰陶,使“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莘莘學子千百年來的夢想如一——中舉出仕,一生便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還有,那高高在上的位置。

然而,這真的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嗎?人生真的須要這樣的位置嗎?

陶淵明曾走過這樣的路。寒窗十年,一朝功名,而他卻在官場上寸步難行:官場的路,泥濘濕滑,一不小心被染得一身污泥,水洗不去。他終於看清楚了自己的位置,看清楚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是最適合他的生活,三十年誤入塵網,久在樊籠中的苦悶,全因他選擇歸隱,歸園田居而“復得返自然”。這是屬於陶淵明的位置——隱逸于山水之間,悠閒自如地做他的山水田園詩人。

李白也曾走過這樣的路。雖然他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卻因為超凡脱俗的才情為唐玄宗所賞識,坐侍御前,享受着貴妃端硯,力士挽靴的待遇。但他終究是個天真爛漫、不經世事的“仙人”,怎堪忍受官場的爾虞我詐、阿諛奉承?能寫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人,怎能在官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李白的位置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卻永不是官場。於是,他飲酒放歌,瀟灑人生。這是屬於李白的位置——獨酌與明月之下,做他的浪漫豪放的“詩仙”。

又如張良、范蠡,在輔佐君主成就霸業之後,都選擇了泛湖而去,歸隱山水之間。

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最佳位置。當歷盡滄桑、洗盡鉛華,人總需返樸歸真,重回寧靜。

何必為了俗世的所謂“位置”而苦悶煩惱?功名利祿不過如過眼雲煙,倒不如保持心靈的寧靜與自由,用心去品味生活。這樣,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這位置,自在人心,且放白鹿青崖間,復得輕鬆返自然!

醉李白李白,立於如夢盛唐,你只求一醉冷月輕王侯,那是何等的灑脱與豪爽。我看見你玉碗頻換,酒興正酣。你在花前月下清影裏,舉杯開懷對嬋娟;你在山銜好月洞庭夜,將船買酒白雲邊;你在金陵酒肆別知己,酩酊忘離吳姬店。

唐朝的天開始邊得昏暗,你已醉意分明瞭,吟笑間滿是謫仙的礦酒仙的痴。你感慨處世如大夢,不如頹然一醉;你喟歎清賢渾濁難辨,酒趣勿為醒者傳;你疾呼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

這是你的醒與着世界的昧昧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