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最新作文歷史人物素材——韓信、陶淵明、武則天

寫作素材 閲讀(3.07W)

六.韓信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最新作文歷史人物素材——韓信、陶淵明、武則天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後從劉邦(見漢高祖劉邦)。漢高祖元年,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一)人物事略

1、胯下之辱淮陰有個屠户侮辱韓信,説:“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並當眾侮辱他説:“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檔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2、命運多舛秦末,項梁起兵反秦,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着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

3、離楚歸漢韓信離開楚軍,投奔劉邦,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己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日仰視,説:“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4、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得到蕭何的賞識,卻始終不被劉邦所重用,於是乘月而走。蕭何聽説韓信走了,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騎上馬去追韓信。追上韓信後,蕭何問韓信為什麼要走,韓信説:“漢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這兒也沒什麼意思,想去投奔別人。”蕭何説:“你先別走,和我一塊回去。如果這次漢王再不封你為大將,你再走也不遲呀。”在蕭何的再三懇求下,韓信勉強跟蕭何回去了。

5、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漢高祖劉邦在和韓信的閒談中,議論朝中將領的軍事才能。到後來,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呢?”韓信説:“陛下您最多能指揮十萬人。”劉邦又間:“那麼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説:“我帶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反映出韓信的自信。

6、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與韓信議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時出征的棧道已被燒燬,不能行軍。問韓信該如何進兵,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於是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率領三軍,悄悄地從南鄭出發,偷渡陳倉。

7、斷水塞流,大破聯軍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韓信與齊楚聯軍對峙於濰水。韓信連夜祕密派人裝滿一萬多個沙袋,將濰水上游堵起來,這樣下游河水變淺了。次日上午。當齊楚聯軍剛剛走到河心,韓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漢軍扒開沙袋,飛瀉而下的大水將正在渡河的齊楚聯軍截為兩段,被大水捲走的士兵不計其數。韓信回兵追殺過去,一舉全殲了已過河的齊楚聯軍。齊王逃跑,尤且(齊楚聯軍主帥)戰死,留在東岸尚未渡河的齊楚聯軍見主帥已死,紛紛棄甲曳兵,落荒而逃。就這樣,漢軍一舉佔領了齊國全境。

8、四面楚歌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該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決戰。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向漢軍陣地猛攻。韓信採用典型的側翼攻擊戰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後退,避開楚軍鋭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後再令中軍推進,一下子完成了合圍。人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己去,自剔於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二)名家點評

(唐)劉禹錫: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歎良弓。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韓信廟》)

(宋)錢若水:築壇拜處恩雖厚,躡足封時慮己深。隆準若知同鳥喙,將軍應有五湖心。(《題韓信廟》)

(宋)張耒:登壇一日冠羣雄,鍾室倉皇念蒯通。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韓》信》)

(明)袁祟煥: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變易,遑問赤松子。所貴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聽蒯通言,身名己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韓淮陰侯廟》)

(清)周永年:一市人皆笑,三軍眾盡驚。始知真國士,元不論羣情。楚漢關輕重,英雄出戰爭。何能避菹醢,垂釣足平生?《吊淮陰侯》

(清)袁保恆: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同士與重瞳,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過韓侯嶺題壁》)

(清)包彬:鳥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章。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淮陰侯廟》)

(三)素材運用

話題1: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材料加工:同一樣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評價。在我的記憶裏,“能屈能伸”這個詞好像就是因為韓信才創造出來的。似乎,“韓信”就代表着我們這個民族對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説解: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看看人家韓信,當年能從地痞無賴的胯下爬過去,後來還不是當上了劉邦的大將,比追隨漢王多年,身經百戰的樊唉和周勃還厲害!

事實上,在強權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採取韓信的辦法,雙膝跪地從別人的褲檔下爬過去,只能説是一個有尊嚴的人的恥辱,算不上什麼光榮的事情。試想,如果韓信後來毫無“成就”,只是一個渾渾匪薰過日子的小混子,那麼,人們會不會轉而評價説:“那是一個從年輕時就不知廉恥的東西。”但是,我們卻把韓信從地痞無賴的胯下爬過去的行為誇獎成多麼了不起的舉動,是不是因為韓信後來有權得勢了?生活中常常有“豆腐渣”變成“一朵花”的現象,歸根結底,都是感情惹的禍。(《可恥的韓信》節選)

話題2:轉折

材料加工:韓信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軍事天才之一,所以劉邦説他:“運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隨便幾個戰役都是經典:“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木嬰渡軍”、“聲東擊西”、“以少勝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遺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發生轉折的時候改變自己,最終成了悲劇英雄。

韓信一生相當精彩,在天下大亂之時尚能逆勢而為,能忍辱負重,能堅持理想,最後終於成就大業:但當天下已定,卻不能調整自己惕勵勤勉,洞悉時勢變化,更不能始終珍惜艱辛創業所帶來的可貴友誼,一時的寡斷與自私,將白己的前途當場斷送。對於有能力的英雄好漢來説,再惡劣的環境都不足以擊垮他,反而是時勢造英雄,英雄創時勢的絕佳機會。但必須謹記: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險的時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躍的舞台,英雄們該審時度勢,找回自己的價值,謹守進退之道,明白“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當時韓信洞悉事情己經發生轉折,堅持“英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情操,就不會身死人手,至少可與劉邦分庭抗禮,歷史恐怕己經改寫。(2003年北京市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轉折》節選)

話題3:性格與命運

材料加工:韓信之死令人扼腕歎息,探究其悲劇成因可謂代不乏人。但人們論證的焦點,或集中於對封建統治者及其專制制度的責難,或是對韓信反叛與否的辯駁,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劇的實質。韓信悲劇的構成,以劉邦為首的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只是一個方面,最直接的原因當歸為韓信自身的人格缺陷。韓信既有知恩圖報的善良,也有睚眥必報的狹隘;既有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氣。這種英雄才氣與市井氣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點,也是構成其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人格缺陷與韓信之死》節選)

話題4:人格

材料加工:人常説韓信受胯下之辱是將才之過,是忍辱負重,是大才不拘小過,我卻懷疑其中有謬誤之處。

韓信受胯下之辱時正值少年,當時他並不知道將來有子牙之謀,管仲之才,將來韓信成不成大事誰也不知道,如何便説他是大才不拘小過呢7所以,韓信受胯下之辱,與他後來的縱橫沙場毫無關係。倒是後人通透了韓信的一生後,才牽強附會説韓信能忍辱以成大才。

韓信受胯下之辱實則是韓信厚顏無恥之舉,缺乏氣節之過。中國文化重視人格自尊,講求骨氣,“不吃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早為國人所提倡。韓信喪失人格,正是體現於胯下之辱,即使是後來韓信成就了將才功名,建立了赫赫功勛,仍然有很多的人罵他”無恥胯夫“,何也?這難道不與他的人格喪失有關嗎?故我今日讀史感歎:世人誤傳韓信受”胯下之辱“乃忍小謀大,誤導久矣!我不提倡世人學習韓信此舉,是為倡導人格之貴重也。(《評論韓信》節選)

話題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材料加1: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尺雖比寸長,但也有不夠長的時候:寸雖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場的時候。”金無足赤,玉有微暇“,”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都説明了這一道理。《史記》裏有一段有趣的記載,有一天劉邦與韓信閒聊,劉問:“愛卿與朕孰能耶?”韓日:“若論帶兵,上不如我,信將兵多多益善。”劉又問:“卿何故為我所御?”韓曰:“上善將將,信不及。”韓信的回答實在妙得很,既維護了皇帝老兒的面子,又説出了人各有所長的道理,難怪劉邦聽後得意得“嘿嘿”直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節選)

話題6:利益

材料加工:韓信與鍾離昧“素善”,他為了改變自已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竟然拿了朋友的頭去取悦劉邦,把朋友對他的信任出賣了,叫賣得一乾二淨。鍾離昧的頭卻沒有為他換來安寧,到了最後,還被當初最賞識他的蕭何與呂后共同謀害了,連同他的九族,當時身為丞相的蕭何,原是韓信的保薦人,應該説和韓信關係不錯,這時候為了保全白己,不得不屈於呂后的意旨,誘殺韓信。結果,蕭何就因誅韓信有功,從丞相晉升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户。孔子説“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古往今來,在利益面前,有為了大義不動心的嗎?(《韓信被誅的真正原因》節選)

話題7:用人之道

材料加工:太史公用如椽大筆活現了淮陰侯韓信一生沉雄悲壯的歷史。在楚漢相爭的歷史大決戰中,能夠叱吒風雲,縱橫捭闔,決定鹿死誰手者,非淮陰侯韓信莫屬。然而正是這位赫赫大將軍,曾幾何時命運多舛,歷經坎坷,險些為歷史大潮淹沒、吞噬。且不説“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遭受“胯下之辱,人多厭之”:即使事楚之際,歸漢之初,依然未能運交華蓋。名位低淺,碌碌無為乃至始而亡楚歸漢,繼之歸而復亡¨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淮陰侯韓信亡楚歸漢,不正是一面歷史明鏡嗎?他自己也照過鏡子,被重用後也重用賢人、智者,哪怕被用者原是降將。廣武君即是其人。韓信問計於他,説:“——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道明瞭用人的癥結與真諦。所以,揭去亡、歸二字頭上的神祕面紗,不難看到,無論亡者、歸者均繫於一個”用“字,不“用”則亡,“用”則歸也。(《韓信亡楚歸漢淺議》節選)

 (四)成品展示

陷阱(03年河南卷)

他緊縮着眉頭,揹着手,一步一步緩緩地走着,走到這頭,又折回去,走到那頭,又折回來。堂前的那炷香緩緩地燃燒着,煙氣繚繞。在堂外,呂后派來的使者垂手站立,靜靜地等候。

韓信遲疑了。這位曾在戰場上吐陣風雲處事果斷頭腦冷靜的人遲疑了。呂后派人請他參加慶祝漢王打勝仗的宴會。隱約地,他感到有一絲危險,憑着他多年馳騁沙場的經驗他感覺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卻沒想到這厄運來得這麼早。這麼説,漢王已經決意要除掉他了?儘管他早已被剝去了王權,只保留了一個大將軍的虛名。

他的手心滲出了汗,如果不去,該怎麼向呂后交代呢?他抬頭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並沒有躲避,而是輕輕地説了句:“蕭丞相也將出席。”

這句事先由呂后交代好的話似乎洞穿了韓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

“蕭丞相!”是的,蕭丞相是他的摯友,良師。韓信望着那繚繞的煙氣,陷人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從他們的胯下爬過,韓信緩緩地彎下了腰。

漂母每天給他拿來食物,儘管她自己也窮得靠洗衣為生。

他緩緩走出劉邦的帳下,對着皓皓明月長歎一聲,心裏充滿着迷惘,痛苦。

他隨着逃亡的士兵漫無目的地走着。身後一陣馬蹄響,蕭何那清晰的聲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韓信留步!”爾後是月下對酌,暢敍心曲。

那晚,他會心地笑了,如那輪滿月一樣清純。

“是的,蕭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日。”韓信的眉頭舒展開來,重重地吁了口氣,恢復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個不易覺察的詭祕的笑。

韓信輕快地跳上了前來接他的馬車。馬車“嗒嗒”地響着,揚起歲月的風塵,向末央宮駛去。那天,韓信沒有從未央宮走出,以後也沒有。


七.陶淵明

他來了,帶來了一陣陣菊香,帶來了與自然相合的闊達心境。面對官闕,他選擇了歸園,選擇了自然的那份恬適。他追求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繽紛”的理想;他綻放了壓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豐碑永遠樹立在田園郊野之上。

(一)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優秀片段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文人裏,又有誰能將心澄淨到如此境界,以至於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採菊之外,還做了些什麼?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文人選擇,但正如餘秋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或許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2、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於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瞭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後,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3、陶潛伴着“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採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醜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4、是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願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桃花源。

5、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麼寄託?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託於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淨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帽子流傳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裏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着鋤頭,提着竹籃,向院中走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閒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7、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閒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着與眾不同清閒與曠達!

8、揹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他好累。沉溺於過去,也必將讓他喪失了現在和未來,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的小船。月光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他的衣袖隨風飄搖,但此時,他卻擁有幾分坦然,幾分歡喜。全新的生活隨着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着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嚐着粗茶淡飯,享受着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這段小文為我們點染了陶淵明的遠離官場的輕鬆、歸途之樂和田園之致,在敍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語言點綴。)

9、小船在水面輕輕搖盪、漂浮着,微風飄飄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輕輕曖曖地愛撫我的面頰,踏着山雀的歌韻,我醉飲船前船後的山泉。青山迴響着船槳的激水,將我所有的鄉愁揉碎。眼前是一幀濃濃淡淡的黑白照片,兩岸靜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陽光斜灑,灑滿我回家的路。遠遠的,能看見那個寧靜而温馨的茅屋,籠罩在淡煙裏,飄渺虛無……(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體現的作品。那種無憂的恬淡如閒適的中國畫,一縷一縷向我們走來,小船、微風、歌韻、陽光組合成了一幅似靜又動的畫面。陶淵明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裏,我們才知道,距離我們那麼遙遠的五柳先生竟是這樣的灑脱、無羈。)

10、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很少。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實問題塞滿的現代人,哪裏有閒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鬆賞菊,引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幹青雲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

11、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鬱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湧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着輕爽的河風,立於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態是那樣的幸福、輕鬆、安詳、超脱,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隻“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

12、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實利益和神聖價值發生衝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問題。“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現代人,守住內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二)寫陶淵明的對聯。昔我曾眠三徑菊;今誰又抱一山詩?

於文章無甚解,會意此心,浮華洗盡;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徑,歸去來兮。

(三)重點人物素材陶淵明在各種話題中的靈活應用

上帝的賬單:站在歷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鴻樑,翻閲素養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澤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淚灑江東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隨項王去,化作矛尖花;張騫扶着駝鈴走,一心向天山;衞將軍旌旗飛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能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與採菊;唐太宗載舟為民,創貞觀之治;南唐後主伴寂寥,佳作不間斷;康熙帝英明神武,亙古永銘記……回眸歷史滄桑,掩卷長思,蕩氣迴腸。三分嘯成劍氣,無處不散發着素養的光芒。

窮則獨善其身:因為我知道,中國的文人總是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猶豫、徘徊。蘇子想到了出世,就會增加猶豫與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淵明,我從來都質疑於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來都質疑於他的“欲辯已忘言”,我總想在那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後面,加上一句,你會不為六鬥米折腰嗎?六鬥不夠,八斗呢?這總是有種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鍾愛的蘇子啊!你怎能以此為效呢?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晉陶淵明,大家是頂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場腐朽,民怨載道的封建社會裏,陶淵明能自守清節、出而不染,實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參加革命之前,也是“軍閥”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風亮節,而始終為中國革命事業奔走不息,亦為當世萬流景仰。由此可見,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於更紅。

鏡:鏡乃一種品格,既然是品格,則有高尚與低劣之分。陶淵明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李白選擇“直掛雲帆濟滄海”,是自強;蘇軾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豁達。他們各有所愛的“鏡”,他們各自選擇自己所堅持的秉性。然而選擇“低劣鏡”的人亦有之,“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太宰嚭便在吳王面前為越國求情,是奸臣,是越國的叛徒;“張昌宗恐太后—日晏駕,為元忠所誅,乃譖元忠與戩私議”,是小人的行為,是遭人唾棄的國賊。然人各有“志”,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對鏡子品格的選擇。


走近陶淵明

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以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題記

夕陽西下,留下一片執着的餘輝也漸漸隱去,皎潔的月光升上枝頭,落在書頁,瀉在筆尖,日復一日的循環使生活變得不像樣子,天地間的真善美都消失了嗎?無奈的迴響又一圈圈的盪漾開去,投入歷史的波流激起陣陣漣漪……

竹籬密密,楊柳依依,煙雲舒展,菊點寧靜。您就居於這裏。每日耕田,飲酒,吟詩,享樂,無時無刻不在表露着您的真,真性情,真言語,生活中要想做到這樣一個“真”字倒還是真需要些勇氣與智慧。您在隨波逐流與矢志不移之間終是選擇了您的真理:寧靜,和諧。在政治權利沉重,卻又無比黑暗的時候,您硬是放棄了不易得來的彭澤縣令,歸隱田園,您帶着與眾不同的清新與曠達,尋回一方心靈淨土。這是您的生活,您的追求,滾滾紅塵的陣陣廝殺,只不過是您窗前的一陣風.一串雨罷了。在最昏暗的日子裏,靈魂深處卻充滿陽光。這就無愧於您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清明!

現在您的生活已經很接近於您的理想了:在這個遠離塵世的村落,每日的耕田勞作,自得其樂,又有香菊清酒於您相伴,那高潔品行的菊花不正如您嗎?祥和幽靜,纖塵不染。那詮釋情懷的酒不也是您的最愛嗎?與生和諧,遠離凡塵。伴着它們,您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生活。

您的生活抑或説您的歸宿就是歸隱,那是最清逸.最高上.最自由的人生,那也是您的人生。做一個無憂無慮.心地向善.智慧而又快樂的老人,您一生無憾。因為您的心界即是幽靜的,高潔的,政事的污濁必定無法攪擾您的生之和諧。

面對南山,您似乎徹底忘記了那些不快,選擇了坦然淡泊的心態。您可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自己心境的瞭解與共鳴才是真正的天籟之聲,琴上無弦又何妨?您能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己生活閒適,而不必“心為行役”,自然遊目騁懷,參透自然。

您告訴我,在污濁社會也不能隨波逐流;您告訴我,人生是短暫的,人生需要曠達;您告訴我,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做那個自然.完整的自己;您告訴我,“真”,永生不滅……

彷彿是靈魂回到內心,我猛地驚醒,窗外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而我心中,卻多了幾分坦然,幾分寧靜……

隱者頌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兩懷清風,拂醒南山的曙光穿過東籬的欄柵,你認清鬥米中的昏濁揹負荷月的草鋤,你遺忘沾露後的衣裳踏着落英繽紛,你尋尋覓覓桃源夢境追着堯舜足跡,你隱隱匿匿南山菊影沒了羅綺華服,你披起晚霞織就的布衣更顯高貴沒了輕車香馬,你踩着淚光延伸的路途更覺舒暢勇於放棄敢於清高於是你笑了,笑聲中你雙眸閃亮,眼神滑過一絲哀傷隱者,不就是一個隱匿疼痛,願意被遺忘的勇者嗎

舞一曲淡泊,遺萬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的桃源深處,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卻在進退間遺萬世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無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勞的妻,望着渴求的兒,迫於生活,他懷抱滿腹經綸,依依惜別了故鄉的青山,故鄉的綠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滿朝文武勾心鬥角的風口浪尖,舞着一曲對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堅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遺萬世的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憤怒地望着錢財萬貫,望着昏暗的官場,望着佳餚美人的頹廢,迫於不滿,他懷抱滿心厭惡,毅然告別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參軍……

他曾在市俗紛亂歌舞昇平的紙醉金迷裏,舞着一曲對榮華享樂的淡泊,以輕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滿足地望着春色滿園,望着倦飛知返的鳥,望着涓涓細流的泉,為免於玷污,他懷抱滿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鄉的田園,故鄉的山水,遠離塵市……

他曾在碩果累累田間豐收的滿目金色中,舞着對穀物滿倉的淡泊,以輕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園都將荒蕪了,以心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歸?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一位老者決然脱掉華麗的官袍,那些華麗如何比得上樸素?那些貪圖如何比得上淡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位老者就這樣斷絕了世俗,歸居田園,以山為缽,以水為酒,飲着歸真返璞,飲盡一生。

歷史的詩壇多少次風起雲湧,詩壇的天空多少次雲捲雲舒,天空又多少次變幻無窮……

然而,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邊紛紛落下,遺留萬世芬芳。

評析:這兩篇文章分別側重從“清高”和“淡泊”的角度,歌頌和懷念着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其實,在寫作過程中,又有哪個話題不能運用陶淵明這個材料呢?象蘇軾、陶淵明這樣的大家,在話題作文中,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素材。


八.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幷州文水人,唐初工部尚書武士彠(音yuē)之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一)人物事略

1.武皇家世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祖籍初唐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彠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2.入宮見聞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以長相俊美,人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武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豔,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她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着的行列,調入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瞭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3.皇后武則天公元654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詔書廢王皇后、蕭淑妃為庶人,六天後,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對王皇后、蕭淑妃也沒有放過,將二人各責打了一百杖,然後殘忍地砍去雙腳,泡在酒甕裏活活折磨死了。

4.平定徐敬業武則天為以後做女皇做的準備活動,被一些大臣識破,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花公元684年的九月,被武則天貶出京城的徐敬業開始起兵反抗。武則天連忙調動了三十萬兵馬迎戰,讓李孝逸領兵平叛。只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徐敬業的叛亂便被平定了。

5.實現女皇夢公元690年的重陽節,即九月九日,年近古稀的武則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稱“聖神皇帝”。同時,將睿宗李旦降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為皇太孫。武則天尊周文王姬發為始祖文皇帝,尊父親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賞。

6.廣攬人才武則天稱帝后,更重視人才的“魏褪褂謾K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貯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

7.完善科舉武則天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的發現人才、蒐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8.重視農業武則天説:“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户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

9.抗擊外侵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武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部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恢復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

10.鞏固國防武則天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範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11.張柬之兵變復唐公元704年年末,武則天病倒在牀上,幾個月也不召見大臣,只有張氏兄弟倆侍奉左右,把持朝政大事,這使大臣們六神無主。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裏發動了兵變,把張氏兄弟(武則天的男寵)殺死,迫使病中的武則天讓位,由中宗復位,重建唐朝。

 (二)名家點評

楊維楨(元):忠良斬刈若芻蕘,乳虎蒼鷹積滿朝。可是唐臣無杜伯,危心只忌六宮貓。(《武后》)

趙翼(清):一番時局牝朝新,安坐粧台換紫宸。臣僕不妨居妾位,英雄何必在男身。林巒赭豈媧皇石,風雨陰疑妒婦津。同穴橋陵應話舊,曾經共輦洛陽春。(《乾陵》)

宋慶齡: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二)素材運用

話題1: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材料加工:人是感情的動物,然而感情並不是放在天平上的,它有傾斜,有側重,在這種不客觀因素指導下認識事物,勢必也有傾斜。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當政,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長河中,被一-些衞道士們認為違反天理,違反人理綱常,然而,這些評價公正嗎?顯然不。

武則天當政期間,知人善任,提倡有識之士自薦,並廣開言路,重視發展經濟。在她統治下,唐朝經濟繼續朝前發展,之後便出現了“開元盛世”,難道這些違反天理了嗎?

然而,面對古人,封建衞道士在感情上親近封建倫理,尊崇封建道德,所以否定她;而我們站在歷史長河上,用理性的思維去認識這件事,所以能給予正確評價。這便是根據感情親疏判斷事物的片面性,不準確性。(2003年大學入學測驗安徽優秀作文《莫讓感情矇住雙眼》節選)

話題2:相信自己

材料加工:我認為,武則天是聰明坦蕩的,她由一個宮女成為一個女皇,幹了那麼多石破天驚的大事,主宰了46年的江山,卻在自我評價上留下了一張白紙,也拒絕了別人在她的墓碑上對她歌功頌德。

“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生前事”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使命感和責任感;至於“身後評”,那是後人的事,褒貶“於我何有哉”?武則天和曹操都是這樣的歷史人物。如果他們在“擔當生前事”的時候就想到後人會對自己如何評價,思前想後,諸多顧忌,就可能會束縛他們的手腳,使其不敢大刀闊斧地行事。而這也正是他們最大的悲哀。(2004年重慶市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相信自己》節選)

話題3:感情和理智

材料加工:有人説,女人是靠感情生活的動物。女人永遠離不開感情,女人更珍惜感情。一個可以為了事業而放棄感情的女人,又會怎樣呢?我個人的回答是:勢不可擋。有一句話説“只要有了仇恨,一個女人可以扳倒十個男人。”但我看,只要沒了感情,一個女人足可令百萬男人低頭稱臣。

漂亮是女人天生的幸運。在有智慧的女性手裏,更是一把無堅不摧的寶劍。如果在這以男人為中心的世界裏,女人想要出人頭地,就得充分運用這把寶劍。一個女人若能像一柄劍那樣冰冷無情,雪亮鋒利,卻又外表美豔,楚楚動人,就是想得天下也並非不可能。

而武則天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漂亮,有野心,工於心計,最出色的地方就是無情。她才是女人裏面的“獨孤九劍”!美貌+野心+多謀+無情=天下無敵!她為了坐上皇位,前前後後一共殺了四個親兄弟,一個親姐姐,兩個親兒子,一個親甥女,這種“劍法”,簡直讓任何梟雄也要瞠目結舌,自愧不如。你説,這個放棄親情不談愛情的女人厲不厲害?(《武則天和南丁格爾》節選)

話題4:寬容

材料加工:《唐語林》卷一中有一則武則天和駱賓王的小故事。駱賓王在他剛成年時,正好遇到徐敬業在徐州造反,於是便作了着名的《討武曌檄》,臭罵武則天,後兵敗被殺。武則天看到“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意指武則天用花言巧語誘惑了皇上),一笑了之,及至讀到“一抔之土末幹,六尺之孤安在?”川意指高宗剛死,墳土末幹,武則天就篡奪了王位,如今太子又在什麼地方呢?),她很不高興,對左右埋怨説:“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麼沒注意到這樣的人才!)

駱賓王死後,武則天找人尋訪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傳於世”。駱賓王任侍御史時入獄,寫了《在獄詠蟬》,説:“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他死後,決沒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頭號敵人!武則天的肚量,由此可見!(《筆伐》節選)

話題5:無字碑

材料加工:墓碑,是中國一種特殊的文化寶庫。歷史學、考古學要研究它、利用它:在文學、書法藝術方面,墓碑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樹碑立傳,自古以來已成慣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則天卻為自己立了一塊不書文字的無字碑,此碑至今還在乾陵武則天墓旁。

其實,無字碑並非無字,如果仔細觀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許多文字,這全是宋、金以來人們因“無字”之憾而添補的題識。女皇武則天對唐高宗樹碑立傳,為何對自己樹碑而不立傳呢?

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武則天無字碑之謎》節選)

話題6:評價

材料加工:武則天,一代女皇,中國歷史上亙古一人。那麼,如何評價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社會出現的這一位不同凡響的女性?暴君乎?明主乎?風流女皇乎?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複雜局面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士,都為之讚歎不已。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最終導致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後人去評價。(《一代女皇武則天》節選)

 (三)成品展示

無字碑上的智慧

公元705年底,一代女皇武則天走完了她功過參半、榮辱參半、是非參半、褒貶參半、譭譽參半的一生。她的一切,無不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筆下永遠的傳奇。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層出不窮,各個時期各個影視劇種的常演不衰,各大明星名角兒的爭相垂青,無不闡釋着她的傳奇,她的不凡,她的史學價值、文學魅力、藝術生命。

溺女,浸透着多少他人無法體會的辛酸與無奈?滅子,隱含着多少世人無法體諒的悲涼與痛楚?攝夫,鬱結着多少常人無法體悟的失望與恨鐵不成鋼?寵張,蒼涼着多少後人無法體味的孤寂與失落?垂簾,昭示着她足以令朝臣汗顏的謀略與膽識。稱帝,昭示着她令男兒仰止的威嚴與氣度。改元,昭示着她欲與先人試比高的雄心與決心。一個曌字,昭示着她常人無法企及的豪氣與霸氣。一尊無字之碑,更昭示着她令世人無法企及的智慧與卓識。

自古碑者,或文或畫,或莊或諧:或洋洋千言,或寥寥數語:或歌功頌德,或説罪道過:或祭頌逝者,或警示後人:或淺顯直白,或深刻雋永,莫衷一是,不拘一格。修陵築墓,樹碑立傳,文過飾非,以求不朽,古今中外,無論尊卑貴賤,無不孜孜以求。有誰想到過立一尊無字之碑?武則天就在她給後人韶下的這個千古之謎中,享受着後人永遠的關注與探究,猜測與好奇,祭奠與唾棄。

這偌大的空白就是她智慧的寫照。她苦難奢靡、蒼涼悲壯、磅礴恢弘、輝煌跌宕的一生,豈是一段碑文所能述説得完,一塊石碑所能記載得下的?她的榮辱,她的功過,她的幸與不幸,又豈是他人所能體會得到參悟得透的?

石頭再硬,也有被風化的一天。碑面再大,也有一定的厚薄長短。碑文再長,也有完結詞窮的時候。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結果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難道武則天早就先知先覺了?無作有時有亦無,有作無時無亦有,難道武則天早就參透悟透了?

無字,方能不朽:無言,方能萬言。

此處無字勝萬言!無字碑,書寫着武則天人生最後的精彩,千百年來,櫛風沐雨,歷久彌堅。這,就是武則天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