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最新作文歷史人物素材——司馬遷、蘇武、孫臏

寫作素材 閲讀(2.22W)

 九.司馬遷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最新作文歷史人物素材——司馬遷、蘇武、孫臏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梷前87?),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着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一)人物事略

少年司馬遷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遷10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着名經學大師孔安同、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19歲為補博士子弟。

遊歷天下20歲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蹟:到過姑蘇,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臨危父命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着兒子的手,流着眼淚對他説:“……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託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白己的身上。

修着曆法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歷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覆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制定出新曆,這就是着名的《太初曆》

仗義執言天漢二年(前99),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辯言:“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護短開脱,把他投人監獄,並處以腐刑。

忍辱負重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着一一《史記》

史書體系《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體例。何謂紀傳體呢?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開綜合纂史之法《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曆史學的發展。

(二)名家點評

(宋)蘇轍: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明)茅坤:渾渾噩噩,如長川大谷,探之不窮,攬之不竭,藴藉百家包括萬代者司馬子長之文也。

白壽彝:如果説司馬遷也有毛病的話,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生命力,體現了漢武帝那個時代封建社會蓬勃發展的活力。

魯迅:(司馬遷)發憤着書,意旨自激?…¨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於史法,不圃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

郭沫若:龍門有靈秀,鍾琉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比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澤厚:司馬遷繼承和發揚了屈原的美學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傳統,表達了一種強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來自人民(主要是西漢時期發展起來的城市中較下層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義的英雄氣慨。

 (三)素材運用

話題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獨自躑躕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於夜色仍明的街頭,你是否在為生活的不順而將痛苦放大?…¨其實人生中挫折與痛苦時常有之,但調整好心態,以正確的方法面對挫折與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內心痛苦鬱鬱而終,但平靜的心境與堅強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於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後世。(2004年黑龍江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一蓑煙雨任平生》節選)

話題2:轉折

材料加工:有轉折的風景是美麗的。便如黃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蕩、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祕、山峯曲曲折折的奇偉,都是轉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盡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帶來的驚喜與頓悟,也都是轉折的妙處。如同奇風秀景,有轉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轉折帶給人的不僅僅是生活狀態的改變,更有對意志、生命力和對真理認知的考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無數個轉折譜寫的。中華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無數轉折造就的。

司馬遷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鐵筆走來。他那依然矯健的身姿,依然從容的步履,絲毫沒有帶着對那次人生轉折的滄桑與苦痛,他輕輕耳語:“是轉折賜予了我勇氣。”有些驚訝,那種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沒能在他身上留下一點痕跡?不,留下了,留下了燦爛輝煌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沒有轉折,司馬遷恐怕還不知道自己修史的決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轉折賜予了他執着。轉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大學入學測驗北京滿分作文《轉折》節選)

話題3:心靈的選擇

材料加工: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我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選擇的考驗。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要想徹底拋棄選擇,恐怕謫仙人李太白都得搖頭歎氣道:“噫籲唏!難於上青天也!”可見,要先學會選擇,之後才會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腦海中走出一位頭髮花白而嗓音纖細如絲縷的老頭子,這是誰呀?司馬遷。老司馬當年不過替李陵説了一句公道話,不想拂了聖聽,捱了武帝一刀子。司馬遷告訴任少卿説“每念及此,未嘗不發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親的臨終遺言。終於,他選擇了含垢隱忍,寫一部“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大着作。司馬遷的選擇給那些稍遇挫折就“臨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動一課,他活生生地讓割睾丸的利刃變成接生《史記》的手術刀,其化害為利之術,良足謂今古奇觀。(2002年大學入學測驗河北優秀作文《發自心靈的選擇》節選)

話題4:自我認識與別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跟隨他人的期望可以聲名顯赫,可以去爭取物質世界的充裕,這事實上已成為一種傾向,像古人那樣自娛自樂在這個精神世界日漸泯滅的社會中早已銷聲匿跡。內心澄澈如水,如入無礙之境,司馬遷在他人眼裏完全是個廢人,蘇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軀踽踽而行,貝多芬在他人看來是個聾子,但他們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為了偉人。我們不禁要反思他們對於人生的自我認識,凡是精神偉大的人都擁有一顆自我認識的心,強烈的精神意識能幫助他們擯除外界的干擾,在他們心中白己選擇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徑。不論世殊事異,他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奮鬥拼搏,從未放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他們在他人期望的恃論中走向輝煌。(2004年重慶大學入學測驗滿分作文《自我認識的成功走向》節選)

話題5:變通

材料加工:司馬遷着意講“變”,可以説,他的《史記》的五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都在捕捉一個“變”字。他認為“天”是變的,稱天變為“天運”。他認為“物”是變的,説“物盛而衰,固其變也”。他稱歷史的變化為“古今之變”,特別重視歷史的鉅變,説:秦楚的“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馬遷十分重視“通古今之變”的“通”字,“通”即貫通,就是對古今之變作貫通的思考。為了強調這一點,他還作了“略協古今之變”“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等表述。“略協”、“厥協”、“整齊”均指綜合。總結,就是通過綜合、總結而把握全部歷史之變的大綱即規律的意思。

司馬遷正是這樣做的。他兩次修正歷史的斷限,就是為了把握由黃帝到漢初的從統一走向大一統的規律;就是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歷史發展決定力量的真理。這兩點把握雄辯地證明了:古與今的阻隔是可以貫通的,人們是能夠化古為今,化傳統為現代的。由此我們看到,“通古今之變”,不是簡單的歷史知識,而是卓越的歷史智慧。(《論司馬遷的“通變思想”》節選)

話題6:挑戰

材料加工:司馬遷注意到物產分佈在不同地區,那麼依靠商人互通有無,增進物資交流,豐富人們的生活,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總結致富之術,還首創經濟史傳。更可貴的是,他還敢於反對正統的義利觀。他非但不認為逐利求富是恥辱的、非正義的,反而認為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諺説:“天下熙熙,皆為利趨;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司馬遷的“素封論”是他為商人辯護、鼓勵百姓從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管子》“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觀點得出結論:“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正統文人要求百姓尊義恥利,認為趨利則失義。但司馬遷卻把利、義統一起來,為商人的趨利正了名。

司馬遷的經濟思想,在統治階級鄙棄“小人喻於利”的時代,發出了離經叛道的異響,其光輝卻仍然昭然於世。可貴可歎!(《司馬遷經濟思想初探》節選)

話題7:買鏡

材料加工:(一)司馬遷有一面鏡,一面歷史的鏡,照出了上至軒轅下至漢武的人生滄桑,照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上人們一直稱頌這樣的鏡,清徹明淨,事無鉅細,一覽無遺。

可是還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如此,人如此,鏡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買鏡,一定要一面特製的鏡: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朧。

用一面特製的鏡,照人、照世、照史,既不會讓目光被瑕疵糾纏,也不會讓失誤遁形於昏暗,用特製的鏡照世界,終會照來一個明媚的未來,(2004年湖北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買鏡,我要特製的》節選)

(二)一個冷清、幽深的閃房,牆上的窗户裏斜射幾絲慘淡的光,一個無奈但又沉重的聲音,低低地説:“我,接受,腐刑。”抬起頭來,兩行清淚從臉頰滑落。對,他就是司馬遷,他直言進諫,即惹來君主的大怒,並被賜予腐刑這種讓男兒恥辱的刑罰。司馬遷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卻是他的君主,親手毀了這面明鏡,卻讓昏鏡當道,最終,一片慘像。(2004年湖北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本期話題》節選)

(四)成品展示歷史從那一夜開始

已經是深夜了,司馬遷通過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藍的天幕上,不見星也不見月,幾處烏雲低低地沉着,帶着令人窒息的壓力。暮秋的風裹着寒氣,鑽進每個角落,包括司馬遷那件破舊的長衫。

司馬遷拖動着腳鐐,走回幾塊磚堆成的牀。金屬的撞擊聲在死一般靜的夜裏,帶着幾分鬼魁。牀上那盞昏黃的油燈跳動着火焰,拖下長長的抖動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掛着的一紙官文仍然可見,金色的字,硃紅的印,一切都那麼清晰。

是的,這就是司馬遷的命運。日出之前,他必須做好選擇。是死,用一腔熱血去控訴昏君的無道,用高貴的頭顱去證明自己的清臼?還是活着——當然是有條件地活着,從此他將成為不完全的男子。

司馬遷無法遏抑心中騰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場景歷歷在目。當漢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時,當滿朝文武雙股戰戰時,當李陵一下子從英雄被定性為叛徒時,司馬遷覺得胸中有什麼東西壓着。

也許是記錄歷史的職責讓他知道,歷史必須是真實的。於是他,站了出來,後來的事情證明當時的衝動是致命的。司馬遷與李陵並無交好,為了不相識的人而觸怒龍顏,這沒有人能夠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兒子們在首陽山的遺骸:他想拋棄這個世界,這個昏暗、污濁的世界。決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個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應該是個大丈夫。

但突然,司馬遷在憤怒與激動中沉靜下來。父親臨終時那雙憂怨的眼睛,讓他一下子靜了。他清楚地記得,父親指着案上的書,哽咽着,然後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與意味着的責任,是的,他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們還沒有自己的史書,屬於大漢的書。

司馬遷在牀邊坐了下來,閉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劇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顫抖……天明的時候,牢外傳來一聲吆喝:“司馬遷,想好了沒有?”

“想好了,我選擇腐刑。”兩滴清淚滑落臉頰,司馬遷無聲地哭了。

幾千年後,一位詩人説:“真正的勇敢不是為某件事壯烈地死去,而是為某件事卑賤地活着。”於是一陣秋風嗚咽着,吹起《史記》發黃的紙頁。


 十.蘇武

蘇武(前140—前60),以盡忠守節而聞名的西漢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後被困於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以牧羊為生。蘇武在匈奴前後十九年。

 (一)人物事略

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且靼剛剛立為單于,惟恐受到漢的襲擊,於是説:“漢皇帝,是我的長輩。”全部送還了漢廷使節路充國等人。漢武帝讚許他這種通曉情理的做法,於是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順便送給單于很豐厚的禮物,以答謝他的好意。蘇武同副中郎將張勝以及臨時委派的使臣屬官常惠等,加上招募來的士卒、偵察人員百多人一同前往。

意外事變當蘇武完成任務,準備回國的時候,適逢緱王與長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內部謀反,而漢使張勝參與了密謀活動。然而,謀反失敗。張勝聽到這個消息,擔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説的那些話被揭發,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了蘇武。蘇武説:“事情到了如此地步,這樣一定會牽連到我們。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便想自殺殉國。

自殺未遂單于派衞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説:“喪失氣節、玷辱使命,即使活着,還有什麼臉面回到漢廷去呢!”説着拔刀自刎,衞律大吃一驚,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蘇武拉回營帳。單于欽佩蘇武的節操,早晚派人探望、詢問蘇武,而把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怒斥衞律衞律本是漢臣,投降了匈奴,單于讓他來勸降蘇武,説:“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蘇武怒氣衝衝地站起來,説:“衞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子。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説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窖中受飢匈奴單于見蘇武不投降,便把他關在一個陰冷的地窖裏,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着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一些皮帶、羊皮片啃着充飢,才免於餓死。

流放北海蘇武拒不投降,單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單于給了他一羣公羊,説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蘇武回去!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着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都拿着,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脱盡。

蘇武歸國蘇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後,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長安。昭帝下令叫蘇武帶一份祭品去拜謁武帝的陵墓和祠廟,任命蘇武做典屬國。蘇武活到八十多歲,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二)名家點評

(漢)班固: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爵命”,蘇武有之矣。

(唐)李白: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水,飢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蘇武》)

(唐)温庭筠: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蘇武廟》)

(元)張養浩:為臣惟命敢辭難,脱遇艱難亦自安。試看子卿持節處,雪花如席不知寒。(《蘇武》)

 (三)素材運用

話題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快樂的人生,也會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卻常常誇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樣的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之旅,要讓我們心裏的戈壁荒原開滿鮮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當蘇武被流放到北海時,北海的羊羣咩咩地叫着,似在歡迎這位堅貞不屈的大漢臣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如果可以當作是一次挫折,那麼這次挫折無疑是痛苦的,可是這位放羊老人卻未曾放大痛苦,於是十幾年後,大漢的丹青上書寫下了民族不屈的堅貞氣節。

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2004年大學入學測驗滿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節選)

話題2:相信自己和聽”鶉艘餳

材料加工:蘇子卿在貝加爾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氈履,氈裳,氈巾覆首,獨立在蒼茫無際的西伯利亞荒原當中,有雪潮一樣的羊羣在他背後。他在孟春的黃昏時分,待要歸返穹廬,背景中貝加爾湖上的冰濤,與天際的白雲波連山豎。

他向着東行,遙遙地望南翹首:眼陣中含蓄着無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縷。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國。

他的心裏只有大漢。衞律的勸説他不聽,李陵的意見他當耳旁風。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他的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誰的話都不聽,他用他的堅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個野花爛漫的碧綠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個持杖的女人,背後也湧着一羣歸羊。那是蘇武歸國後的風光,他的棄妻,他的羣羊無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憤?還是淒涼?(《女神》節選)

話題3:心靈的選擇

材料加工:荒涼的北海,羊羣咩咩地叫着,不遠處坐着一位手持漢節的人,從黑髮到白頭,用半生的心血續寫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誰也不記得,遙遠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漢朝不倒的豐碑。

漢節上的漆一層層褪去,老人的眼裏卻始終燃着一絲火光。匈奴的可汗懼怕:“怎麼還有這麼固執的人?”他更無法理解,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華民族永世的驕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選擇個人的榮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選擇個性的無礙釋放,國家的繁榮太平,民族的堅貞氣節。而往往是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緊握永恆的繩索,在生命與永恆的拔河中,探到永恆的答案。(2002年浙江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與永恆拔河》節選)

話題4:自尊與他尊

材料加工:《蘇武傳》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蘇武與其副使張勝同被單于抓獲後,面對單于的誘惑和威逼,蘇武選擇了精忠報國,而張勝最終選擇了投降。以常理推斷,對蘇武的寧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兇殘的單于不可能不殺他。但正是由於蘇武的這種節操,卻贏得了單于的尊敬和歷史上的美名。而張勝、李陵乃至衞律,則被永遠地釘在了恥辱柱上。事實上,歷史上由於自尊而獲得他尊的例子不勝枚舉。(《蘇武的尊嚴》節選)

話題5:道德與名節

材料加工:中國人歷來看重道德與名節。舊時高潔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頓之中,依舊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潑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斷手,以致留下烈節牌坊。漢代蘇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飲雪,飢吞氈”,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凜然持漢節而不改其志。“時窮節乃現,一一垂青史”。所有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佳話。(《道德與名節》節選)

話題6:信念

材料加工:在蘇武出使匈奴時,因隨行人員參與了匈奴人的叛亂而被扣留。在危難之中,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既表現了對匈奴的修好之願,又抱定必死的決心,決不“屈節辱命”。面對衞律始而威脅,既而利誘,最終又以斷水絕糧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從容處之。在受審時,他甚至以自刎來避免受辱。後來的審訊中,衞律當場“劍斬虞常”以此脅迫漢使,副使張勝在此情況下投降了,而蘇武面對衞律之劍,巋然不動。衞律又以富貴勸誘,蘇武則直言怒斥,更以兩國安危責之。在匈奴將他置於凍餓之境時,蘇武仍然沒有屈服,憑藉頑強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還是“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漢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來勸降,企圖打消他對漢朝的眷戀之情,蘇武不作正面的交鋒,只是以君臣和國家的大義自剖心跡,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無言以對。(《信念》節選)

話題7:選擇

材料加工:悠悠歲月,歷盡多少冷暖:滾滾浪花,淘盡多少英雄,但偉人之風永存。

那是蘇武牧羊的北海吧!蘇武選擇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節,發揚了華夏文明的優良品德。這樣的選擇崇高、無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雖死猶榮。他們或是崇高無私,或是明智無悔,或是崇高質樸。正是他們所做出的無上光榮的選擇,使得我們的民族摺焰生輝,使華夏文明萬古流芳。

歷史選擇了蘇武,蘇武選擇了崇高無私,選擇了明智,選擇了質樸。那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是歷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領着後來者在暗夜裏找尋生命的座標,勇往直前而不迷失。(《無尚的選擇》節選)

話題8:堅持

材料加工:當蘇武牧羊於北海時,單于派降將李陵到北海勸説蘇武投降。李陵説:“單于誠心誠意等待您歸順,看來永遠不會讓您回大漢了。白白地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受罪,有誰知道您對朝廷的忠義呢?”李陵歷數蘇武出使匈奴以後一家的悲慘遭遇(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殺,母親去世,妻子改嫁,兒女不知去向),妄圖動搖蘇武歸漢的決心。但是,蘇武卻堅定地説:“我平時就希望為朝廷拋頭顱、灑熱血,如今有了捨身報效的機會,就是挨刀斧、下湯鍋,也是甘心樂意的。”他始終不受誘惑,為後人所頌仰。(《熱愛祖國堅貞不屈的使者》節選)

 (四)成品展示

拜謁蘇武墓

拜謁蘇武,是在陽春三月的一個日子裏。武功城裏,桃杏花開得正繁,麥苗己經起身拔節,碧森森的連天空都要染綠了。出武功老縣城往北行約3裏地,就到了那個因蘇武而着名的龍門村。蘇武墓就掩隱在一片綠色裏。墓呈圓錐形,土封而成,高約4米,南北東西約有30平方米的面積,雜草野花密匝匝擠滿了墓地。墓前有“漢典屬國碑”和“重修蘇武門碑”兩塊,俱為清代建築,風吹日曬,倍顯蒼涼。蘇武不是皇上,也不是三公九卿,在現在人眼裏,他只是一個倒黴鬼。人都想神氣富貴,情願費時費力來拜他這個倒黴鬼的人,畢竟有限。倒黴鬼沒有經濟效益,故而無必要的保護和管理。沒有人收門票,也沒有講解員,倒是一位放羊的老漢漫不經心、無所顧忌地講了墓主人的事情。老漢只牽着一隻羊,跟在羊後面的是幾隻小羊羔,歡蹦亂跳的極不安分,老漢就不時地被羊韁繩拽得搖搖晃晃,但這並不影響老漢説話。老漢説話時的神態頗有幾分高古之氣,旱煙鍋上的紅火星明明滅滅,更增添了幾分歷史感。

老漢説,要説蘇武這個人嘛,差不多跟老漢我算同行,都是個放羊的嘛。他在北海放羊,我在他的墓前放羊,差就差了點時間。説到這裏,老漢笑了,説老漢我的名字叫蘇北海,是我爺起的,蘇北海跟在北海放羊的蘇武就是一回事嘛,就這麼個名字,便把我老漢放羊的命運給決定了。

放羊老漢抿住嘴咂了兩口煙,説成天圍着蘇武墓轉圈圈,時間久了,就覺得蘇武跟我近,近得就跟老哥兄弟一般。這當然只是一種感覺,説到底,蘇武是咱的先人呢。當初,蘇武北使匈奴時,官職也不小,中郎將,怎麼説也是個將軍吧。北海可是個荒無人煙的苦寒之地,蘇武去了那裏,匈奴人也不給他送糧食,也不給他蓋房子,還要讓他死。可人的命是沒法説的,有的人,一碰就沒命了,有的人,七災八難,天虧人害,可就是不死。蘇武先人就是這後一種人。沒有老鼠,蘇武就挖老鼠洞,老鼠洞中有老鼠積攢下的草籽兒,蘇武就用鼠洞裏的草籽兒充飢,硬是不死。蘇武出使匈奴,是持有漢節的,相當於現在的身份證,但那時的漢節是個杆子,上面有旌幟毛穗。北海風大雪狂,時間久了,漢節上的旌毛都掉光了,可蘇武不分白天黑夜放羊睡覺,都把漢節抱在懷裏,一心歸漢吶!

説到這裏,蘇北海老漢激動了,猛拽了一下牽着的羊,雙手一拱,向着蘇武墓拜了三拜,大聲説,蘇武先人骨頭是最硬的,他在北海時,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去勸説過他,當下被他罵了個狗血噴頭,他説人活着不能像條狗,誰給它肉吃就幫誰咬人。人各有志,不可勉強,我這條命是漢家的,死也要把它獻給漢家。你們説,蘇武這人忠不忠?他在匈奴十九年,苦楚受盡,磨難受盡,卻始終堅貞不屈,終於歸漢,這般英烈之祖不拜,還要拜誰?拜秦始皇?我才不拜呢,當時修長城,害了多少軍隊!孟姜女哭長城的戲沒聽過?

老漢説着,拱手又一拜,一臉崇敬。我隨着蘇北海老漢,也對蘇武先祖行了九叩十八拜的大禮。我拜得非常認真。蘇北海老漢很高興,執意要我去他家喝羊奶。我哪兒有資格喝“蘇北海”的羊奶,那是維繫鐵骨錚錚節操昭昭的“蘇北海”生命的救命水,凡人如我者,豈敢消受。

我謝過了老漢,於暮色之中返回縣城,炊煙瀰漫之間,我似乎隱約看到了持節牧羊的蘇武的不屈形象。我心裏當然明白,這個形象的獲得,就來自在蘇武先祖墓前放羊的那個蘇北海。

忠魂不滅,蘇北海老漢便是蘇武先祖在新時代的化身。

永遠的蘇武(四川)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雲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塗上最濃重的一筆

擎一支旌節,他懷抱漢匈和睦的夙望,奔走於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他闊別長安的歌舞昇平,遊蕩於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樑,(駕)架起橫亙天山,溝通中原的飛虹。

哀歎,當漢使謀反事敗;正氣,當蘇武拒絕折節叛敵;驚詫,當單于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為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執着,蘇武舉起羊鞭,選擇作高山雪蓮那執着而聖潔的守望。

朔風凜烈(冽),他與冷月作(做)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胡茄幽怨,他與孤冢為(舞)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乾二淨。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嚥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着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餚美酒,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猶能(望)忘。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汗(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羣枯瘦的羊羣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於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

我明白了,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那行於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着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過眼雲煙,忘卻,便是它的最好歸宿;忠心,方才是歷史永恆,銘記,是它的精神家園。

壯哉,那永遠的蘇武!偉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記!奇哉,那驚天動地的銘記!雄哉,那一段忘記與銘記的千載頌歌!

永遠的蘇武。

評:閲卷老師在看過這篇滿分作文後表示,從此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文章中很好地熔鑄了歷史的材料,扣住了命題的思考指向,抒發了自己對蘇武的讚美。與其他作文相比,這篇文章的優點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審題很準,文章緊緊扣住了“忘記與銘記”來抒寫自己對蘇武的讚美;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夫很高很深,文采也很好;另外,作者對蘇武的那段歷史故事有自己獨特且非常到位的思考。此篇文章顯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藴和閃光的人格。


十一、孫臏

孫臏,戰國時代着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

  (一)人物事略

師從鬼谷子孫臏,自幼聰慧。不幸幼年喪父,二哥孫虎因兵亂走失。孫臏立志拜師學藝,造福百姓。當時楚國有位學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隱居鬼谷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谷先生”,孫臏於是學藝於鬼谷先生。與孫臏一起學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後人稱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龐涓是其同學,孫臏勤奮好學,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而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賢妒能。龐涓比孫臏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將軍。他自認為才能不及孫臏,就悄悄派人召孫臏到他那裏共事。等孫臏到了以後,龐涓設計陷害孫臏,削去了他的兩隻膝蓋骨(古代稱為臏擯刑),想使孫臏的才能不得顯現於世。這是“孫臏”這一名字的由來。

逃魏奔齊孫腔被削去了膝蓋骨後,成了殘疾人,並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有一天,他聽説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祕密地會見了齊使,陳説自己的遭遇、行軍佈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大為感動,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車把他帶回齊國。

賽馬顯才孫臏到齊國時,齊威王即位不久。齊國王公貴族常以賽馬為樂。有一次,孫臏去看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出主意説:“將軍先用下等馬和威王的上等馬賽,再用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田忌照做了,結果一負兩勝。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田忌藉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召見孫臏,跟他談論兵法和治國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為師”。

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佔了衞國的漆和富丘,衞國原來就依附於魏國,當受到趙國的軍事壓力後,衞國屈服了。魏惠王為了奪回屬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邯鄲。次年,邯鄲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趙國便向齊國求救。齊國應趙國之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向田忌提出“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戰略。田忌依計而行,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於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淚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至桂陵時,遭到齊軍迎頭痛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

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魏國發動對韓國的戰爭。韓國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採納孫臏“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議,在魏韓兩國幾經激戰,韓危魏疲之際,再次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孫臏依然採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率兵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魏國鑑於桂陵之戰的教訓,遂撤韓國之圍,調十萬大軍,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副,準備與齊軍進行一場戰咯性決戰。孫臏為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果斷引兵東撤。他命令軍隊進人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龐涓行軍三日,特別高興地説:“我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人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於是放棄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輕裝精鋭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命令一萬名善於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説:“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着字,就點火照樹幹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成定局,就拔劍白刎,臨死説:“遂成豎子之名!”齊軍就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回國。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迴歸田園、着書立説齊宣王拜田忌為右丞相,孫臏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權貴大臣不斷向宣王進讒言,宣王起了疑心。孫臏知道後,即勸田忌一同棄官隱居。孫臏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這裏寫成了《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戰略思想,這是一部享譽世間的兵家寶書。

(二)名家點評

(唐)周曇:曾嫌勝己害賢人,鑽火明知速自焚。斷足爾能行不足,逢君誰肯不酬君。(《孫擯》)

毛澤東: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韋辛夷:化友為敵,欺人人欺,妒嫉是這場戰爭(馬陵之戰)極具戲劇化的內涵所在。

(三)素材運用

話題1:磨難

材料加工:中國兵法是在天下傾覆、生靈塗炭中概括出來的學問,掌握中國兵法思想有兩個必由途徑:一是胸懷天下安危,躬身實踐,在實踐中捨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賭,在腥風血雨中闖蕩,獲得勝利者自然成為兵法大家:一是潛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難,在磨難中體悟兵法思想,在書本上鑽研只能掌握中國兵法的皮毛,磨難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難才能掌握中國兵法的精髓,在鑽研過程中身受磨難,在身受磨難中反覆鑽研者自然成為兵法通家。舍此兩個途徑不能掌握中同兵法的精髓,從書本到書本只能掌握中國兵法的言辭,誇誇其談,無濟於事。孫臏就是在研究中國兵法的過程惟一一個躺在輜車上謀劃戰爭策略的大軍事家,這不能不讓曾經躺在擔架上謀劃中國革命戰略的毛澤東感慨讚歎。(《攻魏救趙千古高手》節選)

話題2:理智與良知

材料加工:魯迅先生説:“革命的被殺於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於革命的。不革命的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於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於革命的,或並不當作什麼而被殺於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而己集?小雜感》)暴力在奪取人的生命的同時,也取消了人的終極價值。在權力的平台上,人只是一個任人擺弄的物件。無論屠殺者尋找如何完美和貌似合理的藉口,都難以直面無辜的生命。比寒光閃閃的屠刀更無情的,是可怕的惡的循環。

孫臏雖然沒有臏骨,但仇恨使他衝上戰場,兩塊臏骨,像兩顆種子,生出兩柄復仇利劍。一劍刺出桂陵之戰,殲敵兩萬,俘敵七萬。圍魏救趙,聲震天下。一劍刺出馬陵之戰,射死龐涓,殲敵三萬,俘敵五萬。減灶之計,千古流傳。可是,他把龐涓射死了,臏骨之痛就沒了?以殺止殺、以戰止戰只是魔鬼邏輯,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態勢中,人類的理智與良知化為烏有。身體的劫難並沒有換來心靈的白由,生命變成了復仇的工具。(《刺痛千年的麻木》節選)

話題3:轉化

材料加工:鞋的歷史,己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製的最原始的鞋。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龐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孫臏就穿着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龐涓。尖頭鞋發源於法國。據説,是一個伯爵為了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後來人們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高跟鞋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製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這些發明怪鞋的人,發明之時,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些本來為掩蓋缺陷的作品會轉化為時髦的裝束。(《鞋的由來》節選)

話題4:妒忌

材料加工:寓言詩《鳥的評説》講的是:麻雀説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説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黃鸝説百靈聲音悦耳動機不純……總之,眾鳥都只會發現對方的缺點:即使是優點,也被認作了缺點。這則寓言詩想告訴人們這麼一個道理:應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

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就難以有大作為。戰國時的魏將龐捐,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對孫臏才智過人由嫉妒進而心生惡念,使孫臏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終也惡有惡報,兵敗身亡。三國時的周瑜,年少有為,前途無量,但氣量狹小,不是虛心學諸葛亮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優點,而是心生嫉妒,發出了“既生喻,何生亮”的哀歎,最後憂憤而死。

龐涓、周瑜二人本來都可以更有作為,但因為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心生嫉妒,想擠掉對方,結果不但沒學到對方的優點,還斷送了前程,賠上了性命。這危害可謂大矣!(《寫作中樣例教學法的運用》節選)

話題5:變通

材料加工:孫臏歸齊以後,先隱居在齊將田忌幕下,在一次賽馬遊戲中,他用“以盈去虛”的戰術,助田忌勝威王而嶄露頭角,得到齊威王的賞識和重用。田忌賽馬,誰都會稱讚孫臏的聰明。孫臏之所以聰明,這與他善於“變通”的思維分不開。在解決問題時,人們較多按常規去思考,為何不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側面去思考?這樣思維就具有了發散性。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聯繫,因此,應有意識地培養、訓練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即從思維的獨創性、變通性、流暢性人手,逐漸養成我們多面向、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善於“變通”的孫臏》節選)

話題6:低頭

材料加工:“該低頭時就低頭!”為什麼暴風雨過後碗口粗的大樹會折斷,但纖細的竹子卻仍完好無損呢?因為風來則竹彎,風大則竹更彎,風有多大,竹有多彎。而風雨後,竹子仍舊那麼直。是啊!竹子一彎風雨過,那人一低頭不必要的麻煩不也就過了嗎?孫臏一低頭,成為一代軍事家,否則他也只是黃泉路上一個孤魂野鬼罷了。總之,做人要忠要義,但不要迂:要善要信,但不要任人欺:要有骨氣,但不可太固執:要會變通,但不可太圓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天空之外,你還可有一番作為!(《也説屈原》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