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閲讀答案(附翻譯)作文

文言文 閲讀(1.79W)

閲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2分)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閲讀答案(附翻譯)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③之心——非所以內交④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⑦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註釋:①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②乍:突然、忽然。③怵惕:驚懼。惻隱:哀痛,同情。④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納”。⑤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⑥端:開端,起源,源頭。⑦我:同“己”。⑧然,同“燃”。⑨保:定,安定。

22、對“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所以對人説都要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 B、説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的原因

C、所用來證明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的事 D、所以説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

23、從文中可以看出,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應包括四個方面,它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論證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在論證方式上屬於______法。(2分)

25、在孟子看來,“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麼治國施行“仁政”也是天經地義的。在文中最能體現這一主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你認為是否矛盾?為什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

22、B(2分) 23、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每空0.5分)24、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用自己的話概括也給分,1分);例證法(1分)。25、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2分)26.提示:不矛盾(1分),因為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於人們的社會活動存在私慾膨脹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1分),所以必須在後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善心”(1分)。因此,“仁政”主張具有實踐意義。(1分)

【參考譯文】孟子説:“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裏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説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的原因,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裏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