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譯及閲讀答案作文

文言文 閲讀(8.61K)

原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譯及閲讀答案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任賢,如不得人,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悦,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齊人將取燕,諸侯謀救之。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以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徵,自葛①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徵,西夷怨,南面而徵,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降,民大悦。書曰:‘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徵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

詞語註釋:

①葛:遠古時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虜的老人和幼兒。

參考譯文:

孟子謁見齊宣王,説:“所謂故國,不是説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説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慼與共)的臣子。現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在不知到哪裏去了。”宣王説:“我用什麼方法才能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幹而罷免他們呢? ”孟子説:“國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選,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左右侍臣都説好,不行;大夫們都説好,也不行;全國的人都説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説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説不行,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説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説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説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説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可殺,這才殺掉他。所以説,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像這樣,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回答道:“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問:“鉅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孟子説:“敗壞仁德的人叫賊,敗壞信義的人叫殘,殘和賊這樣的人叫獨裁者。我只聽説殺了獨裁者紂罷了,沒聽説臣殺君啊”。

齊國攻打燕園,戰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兼併燕國,有人勸我兼併燕國。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併它,必定會有上天降下的災禍。兼併它,怎麼樣?”孟子回答説:“兼併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兼併它。古代有這麼做的人,武王就是。兼併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兼併。古代也有這麼做過的人,文王就是。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用簞裝着飯食、用壺盛着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原因嗎?只是想擺脱水深火熱的處境罷了。”

齊國人要兼併燕國。別的諸侯國謀劃援救它。宣王説:“很多諸侯謀劃來討伐我,(我)用什麼方法對付他們呢?”孟子回答道:“我聽説過憑方圓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湯就是這樣。沒有聽説憑着方圓千里的土地還怕別人的。《尚書》上説:‘商湯的征伐,從葛開始。’這時,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他向東征伐,西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他們埋怨)説:‘為什麼(不先征伐我們這裏,而要)後征伐我們(這裏)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雲彩一樣。(湯的軍隊每到一地,)讓經商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幹農活,殺了那裏的暴君,慰問那裏的百姓,像是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非常高興。《尚書》上又説:‘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現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為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所以)用簞裝着飯食、用壺盛着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像這樣怎麼行呢?天下本來就畏忌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趕快發佈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同燕國百姓商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後撤離燕國。那麼還來得及阻止(各國動兵)。”

考試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湯放桀,武王伐紂 放:釋放

B.賊仁者謂之賊 賊:戕害

C.五旬而舉之 舉:攻克

D.誅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問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吾其還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認

C. 武王伐紂,有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勞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體現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組是

①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

②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③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為政於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⑥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一國之君要辨識沒有才幹的臣子並罷免他們,不能僅僅聽身邊之人和 諸大夫的意見,還要傾聽百姓的聲音。

B.孟子説“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表明孟子主張施行仁政,以民為本。國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敵人。

C.戰爭勝利後,齊宣王想吞併燕國的土地,孟子認為需要看燕國的百姓是否願意,如果兼併了,燕國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兼併。

D.《尚書》記載,商湯最先征伐葛的時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但後來卻因不公平造成了怨聲載道的局面。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國君任賢,如不得人,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4分)。

(2)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3)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3分)

參考答案:

9.A(放,流放,放逐。)

10.B(介詞,憑。A代詞,他;語氣詞,表商量語氣,相當於“還是”。C兼詞。“之乎”;兼詞,“之於”。D連詞,錶轉折;連詞,表並列)

11.D(①是對何謂故國的評論。③是齊宣王想假託順應天意而吞併燕國的表現。④是表述商湯如何統一天下的)

12.D(“造成了怨聲載道的局面”,錯誤。原文的“怨”,是後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國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國家的百姓是高興的,沒有抱怨)

13.(1)國君任用賢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才,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 “任”“逾”“戚”“慎”各1分)

(2)很多諸侯謀劃討伐我,(我)用什麼辦法來對付他們呢?( “謀” “以”和句式 各1分)

(3)百姓都以為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簞裝着飯食、用壺盛着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以為”、“簞”與“壺”名詞作動詞、“師”各1分)

(句意不通順,酌情扣分)